深秋时节的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顶江村,早晨气温已经降至零下。七点多钟,天还没亮,崔珍旦增就起床了。他裹上厚衣服,娴熟地准备好糌粑、草叶,走到院子里,给32只蓝孔雀喂食。

“我们这里海拔这么高,也能养孔雀?养得活吗?有效益吗?”对于隆子县群众而言,在高原养孔雀是头一回听说。而崔珍旦增则用实际行动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蓝孔雀不仅养活了,还开出了“致富屏”。

“我是学藏医的,许多中医、藏医典籍都曾记载,孔雀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崔珍旦增曾是一名村医,2018年,他购入了两只蓝孔雀,开始试养。经过几年摸索,他基本掌握了蓝孔雀的习性特点、饲养技术、疫病防治和孵化技术,对于规模化养殖,心里有了底。

蓝孔雀在高原并不容易饲养,高海拔缺氧及寒冷的气候等因素都容易致病。对此,崔珍旦增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饲养它们,每天都要到养殖场逛上几圈,仔细观察孔雀的饮食、粪便、羽色和行动力,确保蓝孔雀健康生长。

谈起养殖蓝孔雀的经济效益,崔珍旦增打开了话匣子:“一只母孔雀一年可产三四十枚蛋,每枚蛋售价基本都在一百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而且孔雀尾羽、孔雀粪等还有观赏、药用等价值,市场前景很可观。”

蓝孔雀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斗玉乡顶江村平均海拔3100米,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有利于蓝孔雀生长。几经考察对比,在2021年,崔珍旦增带着自己的蓝孔雀从海拔4000多米的工作地搬回到了顶江村。

有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如何发挥蓝孔雀的经济效益,让孔雀养殖为乡村振兴助力,带动群众共同发展,成了崔珍旦增和当地政府共同思考的问题。

对此,隆子县乡村振兴局、斗玉乡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在深入了解市场前景、征求群众意愿后,决定把蓝孔雀养殖打造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发展。

就这样,今年7月,由政府注资70万元,以崔珍旦增为法人的旦增藏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社斗玉蓝孔雀养殖场正式建成,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的产业合作。

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斗玉乡蓝孔雀养殖规模已经达到32只,目前已实现收益5万余元。根据产业带动协议,养殖场将为顶江村每户群众带来年均700元的收入。今后,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这一项收入还将不断递增。

“到了春天,天气暖和的时候,蓝孔雀就会开屏,可漂亮了。”顶江村群众强巴卓玛向记者描述孔雀开屏时的美丽景象,眼里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孔雀开屏寓意着吉祥如意,而基地里那一只只羽色华丽、高昂头冠,拖着长尾“闲庭信步”的蓝孔雀,也将带着勤劳群众的期望,“开”出一片乡村振兴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