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穷人最多的地方不是远郊农村,而是灯下黑的二环内平房区。因为“穷”字有两种含义,一是钱少,二是没有出路也没有办法,甚至是没盼头儿。

1978年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米,是平房跟楼房平均的,而大杂院三四口人住十平米小房的有的是,人均才3平米。

40多年过去了,平房区的外部环境和室内装修都改善了,但面积没什么太大变化,顶多是有些顶子高的能弄个阁楼而已,三四口人住十多平的仍然是大多数。

当然有钱买楼房的早就搬走了,年轻人买不起的也宁可去花钱租房,平房区现在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拆迁是肯定没有了,腾退的条件也谈不上合适,一间十多平的房子顶多200来万,就算是买共产房都得五环外了。这还得说是能盼到腾退,没消息的只能一年又一年的等着。

前些天我写了几句“崇外六号地”,有人留言说这些老住户为什么当年不自己买房啊?买不起商品房可以买回天的,当年才2600多一平,100平的首付算上装修10万都够了。

唉,怎么说呢?如果当年明确说没有拆迁的盼头儿了,那很多老北京狠下心来也就自己买了。但当时的情况是总有拆迁的信儿,还都说有回迁的可能。那老百姓手里就这点儿钱,买了醋就得少吃盐。如果买了天通苑回龙观的,路途偏远不说,万一这边让回迁了哪儿凑钱去?

之所以这些老住户被耽误了,其实大多数都是因为一次次的总有希望,但却是一次次的无奈等待。而每次房价暴涨都是突然的,2006、2009、2015,都是房价平稳好几年了,然后不到一年就玩儿了个翻番,谁反应的过来?

也别苛责这些老北京总想多要钱多要房,这并不是他们贪婪,大部分其实都是因为当年单位的福利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本来单位承诺给成套的楼房的,但暂时没那么多,所以给了不成套的平房暂住,随时等着下一次分房补齐。

可这一暂时就到1998年了,福利分房停止改成货币化了,再加上有些单位干脆关停并转,员工下岗没人管了,所有的承诺也就拉吹了。这些老住户其实想要的不是框外的条件,只是想兑现当年的承诺,希望得到和其他分到楼房同事的同等待遇而已。

看看当年各单位的分房政策吧,其中必定有一条“享受过福利分房和拆迁的不在本次范围内”,也就是说,拆迁其实是等同于福利分房的。货币化之后之所以推出回天等经适房,其实就是针对的公职人员和拆迁户,是福利的一种变形。

当年北京住平房的是主流,所以声音大。而现在平房居民不是主流了,声音不仅小,还得不到什么同情。因为新北京人和年轻人太多了,他们不知道曾经的历史,所以才会有“公房等于公租房”的误解,而实际上这真的不是一回事儿。

但现在这怎么说呢?时过境迁,所谓的承诺没人提了,你讲历史人家说现实,你聊诚信人家有法律,各说各的理吧,理解万岁……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