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推荐了一对自己用着不错的3寸有源小箱子,结果朋友说4K多的定价实在超预算,问我有没有那种“超高性价比”的音频装备准备趁双11入手。呃,结果我还在琢磨呢,FIIO飞傲的翡声JT1头戴耳机与K11解码耳放就一起送到了——这可不正是“瞌睡遇枕头”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这么说呢,关键就在于飞傲这两款新品都是主打“超高性价比”路线的。我们先来看JT1耳机。

飞傲给翡声JT1耳机的定位是“高保真头戴耳机”,实际是一款用了50mm动圈(PEK+PU+铝箔多层高分子符合材料振膜)的“大耳包”。耳机表面看起来像是开放式设计(左右两侧耳罩上有细密的开孔),但实际却是封闭式腔体设计。这款大耳机的阻抗是32Ω,主打的就是轻松易推动,理论上无需耳放只需连接手机/平板就能直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带着它粗听了一下,声音竟然还真心不错:不要指望它有非常高的解析或者旗舰型号的那种“韵味”,它的整个声音取向中性偏流行一点,对于中频和低频略略强调。不过,JT1又不是那种很老派的容易轰头的感觉,低频有力度但量感并不过分,听起来很“爽”且不会拖泥带水。

很有趣的一点是,尽管我手头有不少远比JT1更高端(价格是它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大耳,但我居然能带着它连续听了一个多小时而丝毫不感觉厌倦!它的声音有一种相当耐听的特质,配合颇为舒适的可拆卸耳罩,确实很容易让人投入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作为一款入门大耳我们不必对JT1的一切要求太高:包装盒其实挺简单(陋)的、耳机造传统且做工也不是非常细致(比如金属头梁没有打磨边缘所以有点拉手)、配件除了一个软布套、耳机线与6.35mm转接头外别无它物...但当我得知这幅大耳售价仅为399元时,我还要啥自行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看K11。飞傲给这定价899元,仅巴掌大小机器的定位是“桌面级”解码耳放。嗯,别看它体积小,功能真的很全面!

输入:光纤、同轴、USB;

输出:6.35mm单端、4.4mm平衡、RCA、同轴(USB模式下);

解码:CS43198(DSD256);

功率:单端520mW 32Ω,60mW 300Ω;平衡1400mW 32Ω,250mW 300Ω。

啧啧啧,你没有看错,这小家伙的4.4mm平衡最高能有1400mW的输出,确实可以算的上“桌面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个人对于飞傲K11的小巧外观还是挺满意的——毕竟这年头大家桌面空间都不太富裕,能省下一点是一点;

机顶的FIIO logo可以点亮,而且还能跟随不同码流的音频内容变幻色彩甚至RGB走马灯,当然我实际是会把它关闭掉;

由于机身按键很少,所以操控需要跟着说明书,通过那个可以向下按动的音量旋钮进行各种组合操作。这个其实是有些繁琐,但好在一般而言解码耳放这种东西用过一次后就很少再去改设定,所以看在颜值变得更简约的面上也能接受。

总之,我同样不会对899元定价的解码耳放有太多要求,最终能打动我的还是它的实际声音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即使翡声JT1号称可以直推,但用K11耳放来推动它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我甚至都没有动用平衡线,而只是通过6.35mm转接就得到了远比手机直推JT1更扎实的中频和更有力度、下潜更深的低频,同时耳机的整体动态和声场表现也有所提升。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使用更高端的大耳来验证下K11的声音,整体来说它的声音表现同样远超它的定价。相较于手头几款定价在4-5K级别的准/中端耳放,K11其实也就是在细腻度和高增益下的控制力显得比较一般。但是,这点差异放在JT1或者更高一些级别的大耳(中等增益)或者连接目前我书桌上的漫步者A80、黑烬ELP3以及飞傲自家SP3这样的有源音箱上其实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因此,我固然不会刻意拔高对飞傲K11的评价,但从其目前实际工作表现来看,夸它一句“确实是超高性价比”完全没有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而言之,飞傲JT1+K11总价不到1300块,但它们真的能让爱好者们轻易进入HiFi大门。不过我也要坦率地表示,这个组合其实对K11解码耳放略有些“大材小用”了。它完全可以拿去配更高价位的设备,比如2-3K价位的有源音箱或大耳都能更好地发挥K11的实力;

至于飞傲翡声JT1,我一方面确实觉得“直推”就够用,另一方面则是觉得一款与之价格相当的“小尾巴”(比如飞傲KA13之类)其实也是JT1的良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哦,最后还有一点题外话:

飞傲翡声JT1 399元的定价让我回想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款HiFi大耳——一幅我在2001年同样花费400元人民币从上海虬江路二手市场淘回来的索尼MDR-CD770耳机。

现在回想起来,那幅耳机声音走的是带有明显音染的甜美向(突出高频解析+异常丰满的低频量感),与今天JT1比较中正的HiFi取向还是有明显差异的,但两者都能带给我这种相当投入的聆听体验。只不过,2001年的400元(我省吃俭用两个月)和今天的399元(可能只够和朋友出去吃顿饭)...这两者的实际价差真是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真是要由衷感谢这些年音频技术的高速发展,感谢国产音频厂商越来越“卷”的市场策略,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更轻易地享受到HiFi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