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已竣工验收,包含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三座单体建筑;副中心“文化粮仓”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3日,参与北京艺术中心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举行活动,庆祝工程顺利竣工。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3日,北京艺术中心。

11月3日,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内景。

按照计划,北京艺术中心将在2023年年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11月3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时获悉,被誉为“文化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工程已于近日顺利竣工验收。据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剧院工程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吴良良介绍,北京艺术中心是副中心三大建筑中体量最大、建设规格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之一。

2019年10月,北京艺术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在接近13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包含了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三座单体建筑。经历了1460天的建设,北京艺术中心的“建筑艺术家们”攻克剧场建筑的技术难关、呈现出国际一流的声学体验,将这座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的“艺术殿堂”完美呈现在大运河畔。

亮点1

4134块幕墙每块都是唯一尺寸和造型

走进北京艺术中心,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徐徐拉开的大幕”,在阳光下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光影变化。“工程的外立面呈现出的‘大幕拉开’的灵动意象,对我们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吴良良介绍,北京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因此也被称为“文化粮仓”。对于建设者来说,美轮美奂的造型却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难度。

吴良良告诉新京报记者,北京艺术中心的建筑外观造型采用中国传统的单脊双坡屋顶,好似运河古道旁的粮仓,工程钢结构总量约1.4万吨,“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三个建筑结构中间均有大空间,为此在顶部楼面采用了大跨度钢梁及钢桁架结构,施工难度大、精度控制要求高。尤其歌剧院、音乐厅屋盖都有高凌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最大凌空高度49米,最大跨度约33.7米,最重桁架约32.9吨,钢桁架重量大,导致现场塔吊无法满足施工需求。所以,我们研发了不同标高钢桁架悬挂滑移施工工法,采用一种不等标高钢桁架结构的安装方法,成功解决了现场塔吊无法满足施工的难题。”施工中还融入数字建造的理念,充分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数值计算,合理优化施工工序,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各项钢结构施工。

“现在看到的外幕墙,构成‘帷幕’造型,是由9种不同的幕墙系统组合而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4134块折叠铝板幕墙,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以传统施工技术衡量,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吴良良说,工程施工全过程伴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依托“BIM+智能建造”的应用,完成BIM模型构建,运算生成每一个板块的加工数据、每一个角点的坐标位置,参数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安装,智能化控制,让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完美实现幕墙设计、加工和安装的数字化协同,确保精度,提升效率。2021年年底,北京艺术中心完成外立面施工,所有板块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随着夜幕降临,北京艺术中心在运河畔缓缓亮灯,夜景照明的设计延续了外立面帷幕拉开的意向。“要呈现出这样的效果着实不易。”吴良良告诉记者,为了达到这样的“夜间效果”,北京艺术中心采用“蜘蛛人”、高空作业车、活动脚手架等方式进行辅助安装,在配光中采用分时段、多模式、多场景控制,采用领域内前沿的智能控制系统,确保工程照明的配光方案顺利实施。

记者了解到,31108个点光源,5500米顶面线槽灯,1200米线条灯,项目团队仅用四个月完成安装。4134块铝板幕墙的完美亮相、6排脚手架完成舞台塔超高墙体施工、首个“数字交付”建筑路径的探索、建筑能耗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

亮点2

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完整沉浸式扩声系统

声学是一个剧场的灵魂,是剧院建筑最重要的部分。”面对世界最高标准的声学要求,项目总工程师付雅娣作为参建单位技术负责人,时刻与比利时卡尔声学设计事务所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两支顶尖团队同频共振,根据各剧场的不同使用需求,参照国际惯例并广泛听取艺术家、专家的意见,共同制定每个剧场不同的声学指标。

对于剧院工程来说,舞台声学作为剧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剧场的机电施工不能有一点马虎,为避免设备运转影响剧院的声学效果,必须确保所有机电管线设备的安装运行不越“声学红线”。面对错综复杂的排布,项目技术团队依托全专业BIM模型,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场景进行预先模拟,将优质高效、清晰可视化的施工流程确定在实操之前。付雅娣介绍,项目团队还编写了建筑版的“查重软件”,只要在其中导入声学参数和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方案,就可以由软件模拟“巡线”,交叉比对,一番排查,即可找到所有“越线”节点部位,确保内部精装和机电安装事半功倍。

“剧院工程选材用料都需要符合建筑声学的严苛要求,即使是墙面上的一个小孔洞,都需要精确到毫米级别。声学设计贯穿了剧院建设的全阶段。”付雅娣称,设计单位按照1:10的比例制作了一个剧院缩尺模型,模拟进行全要素声学测试,为声场搭建提供依据。

即便是剧场中的座椅也暗藏玄机,是剧场内固定安装的最大吸音体。“座椅选型要参考实验室测试获得的声学指标,最终安装调试过程也要符合声学测试的标准。”付雅娣说,为了还原设计理念,观众厅墙面采用了拼接少、纹理完整的科技木纹膜,使用如此大面积的科技木纹膜,北京艺术中心工程是国内首例。北京艺术中心还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完整沉浸式扩声系统,相比常规的沉浸式扩声,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听音效果。

亮点3

音乐厅内听音乐就像“住在音箱里”

北京艺术中心每一处都充斥着精密的声音设计,观众厅内每一处的空间曲线、建筑材质都进行了周密考虑,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先期采用专业声学模拟软件对厅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以满足建筑声学对精装设计、材料和设备噪音的苛刻要求,从而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均有优良的听感体验。“包括座椅在内,尤其是音乐厅,毫不夸张地说,音乐厅内的所有造型体都是声音的反射器,在这儿听音乐会就像‘住在音箱里’。”付雅娣称。

今年9月27日、28日北京艺术中心首场测试演出圆满落幕,华东院声学所表示,“音乐厅本底噪声达到极值水平NR8,背景噪声在最不利条件下测试结果已优于设计要求,混响等音质指标测试结果良好。”测试演出后,小提琴家宁峰表示,“走进音乐厅,被它的声场效果所震撼。”指挥家张弦更是感叹,“这里每一处精巧的细节都让我惊叹。”

北京艺术中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造”的最高水平。按照计划,北京艺术中心将于2023年年底正式开放。(新京报)

北京事、天下事、身边事,就关注"京城大峰峰"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欢迎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