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交通枢纽地区复杂问题的多维解决方案

——郑州南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申报部所:河南分院

●协作部所:详细规划设计研究三所

●项目地点:河南省郑州市

●项目规模:约30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22年9月

郑州南站(以下简称“南站”)位于郑州市东南部,是郑州市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普客为主、高铁城际为辅的铁路枢纽,属于郑州市“米”字型高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站位于南四环与绕城高速之间,是郑州市主城区的东南门户,同时也是连接郑州市主城区与航空港区的重要空间支点。南站周边比邻金岱产业园区、经开滨河国际新区、国际物流园区,是郑州市生产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南站的建设是郑州市南部实现跨越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是引领南部地区融合创新和价值提升的关键点。本次规划范围为南站及周边地区约30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州南站区位图

项目解读

通过对基地的梳理,我们认为南站地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

  • 第一是交通便利,周边铁路、高速、快速路网纵横,同时规划有4条轨道交通线路经过该区域;

  • 第二是区域价值洼地,郑州发展进入四环时代,南站地区是不可多得的能集中连片开发的区域,是打造南部区域中心的理想场所;

  • 第三是该区域生态本底良好,有两条河流和南水北调干渠穿越,还有铁路、高速沿线生态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集中区。

鉴于郑州目前发展阶段、交通枢纽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发展与安置交叉重叠的现状情况,南站地区的现实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交通枢纽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现实动力不足、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南站枢纽建设恐难以引领区域发展。首先,南站枢纽的发展定位几经变动,由14版总规当中定位的货运站,在19年基于“站城一体”总目标,南站采取了“铁路下沉、高铁为主”的设计原则,在21年改为“铁路高架、普铁为主、兼顾动车”。其次,郑州南站到2035年以普铁为主的客流量仅为2065万人,而同一时间的郑州站和郑州东站将达到5500万人。最后,南站所处区域为四环外的城市边缘地区,站场本身对区域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结合相关研究,目前国内站城融合发展成功案例较少,如何结合南站建设机遇,同步推进区域功能重构,提升区域价值,吸引高质量人群,真正实现站城融合发展是核心难点。

南站地区发展空间受限于现实条件。南站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相对较低的房价,属于距离郑东新区较近的区域,还有4条便利的轨道交通线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该区域在17年时,房地产开发动力充沛,管城区引入四家开发单位,划定了约12平方公里的合村并城项目,共规划了约7平方公里的住宅用地,约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0%。然而随着大形势的变化,以地产拉动的老路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郑州市政府提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但已经投入到合村并城项目中的沉默成本已成既定事实,如何在多方诉求之间取得平衡点,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发展与维持正常地产开发的双赢局面,是本次规划的又一难点。

策略应对

应对挑战,本次规划从“站城融合、场景营造、治理协同”三个方面进行相关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南站复杂现实问题的三大策略

1. 站城融合,构建区域创享服务中枢

站城融合的关键是“融什么和怎么融”,基于普客站有限的带动作用,扬弃单纯依赖车站带动的思维,从区域层面形成站城互馈,将城市产业、空间、交通融入站场,把站场带入城市,打造郑州南站融合范式——产业、空间、交通维度的集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融合,实现枢纽的交通流、人流、资金流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融合。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抓原有老火车站产业外迁机遇,通过与原有商户座谈,明确商户实际需求,为商户提供更多展示空间和高端配套服务,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新零售+新国潮+新场景+新体验”的中部消费门户。满足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铁枢纽交通优势,以及区域产业园区集聚,但是缺乏高端服务的特点,建设省域研发反向飞地、区域服务中心和“专精特新”型小微企业园,形成区域创新、共享、服务中枢。紧抓重大项目机遇,结合河南省人民医院外迁,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融合,实现车站交通枢纽空间、站前空间和城市空间“叠加”融合。规划参考雄安站、杭州西站等先进车站的设计手法,采用小广场设计打造站前门户,拉近站城距离,延伸站前绿色活力走廊,形成“鱼骨状”低密活力街区,有效缝合站城空间;实现站房立体区域价值最大化,站房周边平面用地复合开发、垂直功能互动叠加,依托四条轨道交通线路,作为南站触手,将车站服务职能辐射四面八方,在周边区域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多个活力中心。

交通融合,实现枢纽交通、快速集散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慢行交通的“无缝”融合。打造“无缝”交通系统,车站通过H型快速交通系统,与城市快速路系统相连,实现对外交通快速集散,保障与城市空间的无缝衔接;打造垂直无缝换乘系统,结合站房屋顶绿化,打造天空之径,联系车站两侧城市空间,实现客流与城市慢行交通的无缝,地下采用工字型轨道交通系统,使4条轨道线路在此有序换乘,实现大铁与轨道交通的“零时差”无缝换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场景营造,建设多彩乐活青年家园

坚持“以青年友好为中心”的新服务场景,充分回应青年的发展和生活诉求,依托城市空间,营造四大都市生活场景,提升区域魅力和活力。塑造青年交往的都市舞台场景,结合中央绿轴塑造青年活力交往空间与时尚演绎空间,包括国潮剧场、共享舞台、青年客厅、青创街区等,满足青年对生活和工作新鲜感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塑造时尚活力的魅力水岸空间,融入慢道、体育活动场所、休闲时尚街区等,满足青年对运动、休闲的追求;塑造智慧智能服务场景,在区域内植入更多的智慧和科技体验设施,满足青年对新奇科技生活的追求;塑造富有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场景,结合城市街道空间、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打造充满烟火气的都市归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治理协同,打造全程协商规划平台

搭建工作平台,建立协商机制。通过本次规划搭建沟通协商平台,以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市级层面、区级层面与开发企业、老火车站商户的诉求,并通过专题会议形式,进行多次协商。最终,在保证原有合村并城项目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站前空间和轨道交通空间,对整体功能进行提升,同时将产业空间尽可能集中布局于基地南侧,该方案也得到了多方认可,满足了市、区、开发主体三方诉求,具有可实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匹配衔接控规,构建分层体系。本次规划作为偏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需要尽快与法定规划结合,纳入详细规划,本项目也成为了郑州市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详细规划编制的试点。因此,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结合郑州市目前正在探索的详规编制体系,构建三级传导系统,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南站地区片区指引,衔接相关规划要求,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设计引导内容进行法定化。往下开展核心单元试点的编制工作,深化细化相关管控要求,探索单元控规层面城市设计管控模式,并进一步指导街坊控规编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程陪伴服务,全面统筹推进。本次规划更加突出规划治理的时间属性,由单一的规划设计方案向全过程的陪伴式服务进行转变。在规划编制阶段,项目编制团队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同时协调交通、市政、站房设计等多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南站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在后续的落地实施阶段,团队继续探索城市设计向详细规划的管控转译,同时根据实际项目主体需求,及时对整体的规划方案进行动态维护。清华同衡作为南站的设计顾问团队,在站房招标设计、重大项目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持续的陪伴式服务。

成效与意义

本项目以城市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协商式规划、平台化系统运维,探索以站城融合、场景营造、治理协同三大维度来解决交通枢纽地区复杂问题,成为郑州市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有效衔接、实施传导的试点单元。

具体实施方面,郑州南站作为郑州市的重点工程,多项工程已经启动前期建设工作,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区、郑州南站青年双创园、河南省人民医院新院区以及企业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控规编制工作、多条主要道路、多个专项规划均结合本次城市设计逐步深化。

该项目深入贯彻了郑州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结合南站交通枢纽建设探索站城一体的开发模式,有效指导了郑州南站地区的开发建设,为郑州市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贡献了同衡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工作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倪凯旋、杨军

项目负责人:姚伟、高长宽

专项负责人:许忠秋

项目组成员:李峥、梁恩卫、朱振威、马阿瑾、郑园园、李申

协作所成员:仲金玲、刘旷、曹金淼

扫码订阅|查看更多院优项目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头图 |郑慧晴

供稿|清华同衡 河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