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见证城市发展

承载市民情怀的老建筑

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角”

续写着新的时代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微更新,城市有新意”

文旅君带你寻找

旧貌换新颜的城市建筑

一起品读城市故事

品味城市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曾是

乡村的屠宰场

如今摇身一变

成为集合雕塑艺术创作

及匾额文化展览的

文化艺术园区

博物馆来到乡村的同时

也让乡村振兴再次被文化赋能

一秒“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就是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余下镇的

丝路国际雕塑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园区

保留着村民记忆的火车专列

形态各异的雕塑模型

在青草与晴空的衬托下

更具怀旧氛围

一起来探索

园区包含

0806蒸汽火车艺术广场

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

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

三个部分

其中,两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屠宰场房和民房是园区主体建筑

经过微更新、微改造

“变身”艺术创作的工作室

与文化展示的展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

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园区

已丝毫看不出农业养殖的痕迹

还为雕塑专业的学生们提供着

学习创作、加工制作的空间

更成为群众了解雕塑艺术

及关中地区匾额文化的

特色文化承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主理人张金平说,一座乡村屠宰场能变成风景如画的艺术园区,还“装进”两座博物馆,并非易事。这里已经过十年的漫长规划和改造,于2022年夏秋之交对外免费开放,目前仍在不断地完善调整中。

如今,周边的村民把艺术园区当作休闲的好去处,还有不少游客周末驱车慕名而来。人们除了可以在园区的火车车厢里喝茶聊天,还能在两座博物馆里吸收艺术的养分,为“终南山下的诗意生活”再添一个新的注脚。

“这列蒸汽火车,曾带着余下镇的村民走出大山看世界,如今陈列在此,不仅承载了大家的集体回忆,也通过铁轨‘承前启后’,赋予了旁边建筑新的功能定位,带来了崭新的博物馆,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张金平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可以来到乡村

乡村也有适合博物馆生长的土壤

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

完成了老旧厂房的改造

也让大家找到了一抹

藏在终南山下的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旅君了解到,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的前身是余下食品收购站,包含一处屠宰场。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乡村产业、环境发展的更替变化,养殖厂功能逐步退化并废弃。如何利用好这处闲置厂房及农村宅基地,成为村民们关注的焦点。

艺术园区的落成,让周边的村民感到惊喜。目前,园区内的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共陈列着200余件国内外雕塑作品,其中既有艺术家的架上雕塑原稿,也有国外雕塑家的写意及现代雕塑作品。西安市民熟悉的玉祥门盘道“张骞出使西域”雕塑、城西大庆路的丝路群雕微缩版也在馆中收藏。

而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匾额专题博物馆,共收藏匾额相关物件400余件,馆内藏品分为堂号篇、科考篇、节孝篇、名望篇、鄠邑篇等,时代跨度百余年,藏品保存完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藏品绝大部分来自关中地区,是市民游客了解关中“家文化”的一扇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文化教育

和科普教育相结合

将专业实训、文化熏陶相融合

兼顾着社会公众

日益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张金平看来

乡村博物馆更接地气

更富有人文情怀

更能和老百姓的生活

发生紧密联系

更使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还知道西安有哪些

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城市新场景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旅君带你继续去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文旅之声综合整理自

西安发布

编辑:王梦洁

视觉:祖 宁

责校:王蓉静

审核:杨海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