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迅猛,但随之滋生的乱象也不容忽视,少数机构以美容、美发等“店招”为遮掩,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并开展相应服务,还对店内部分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暗藏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区检察院供图(下同)

静安区检察院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突破口,设计研发了辖区“医疗美容行业未依法开展医美项目类案监督模型”,将行政许可信息、店铺宣传数据、用户反馈情况进行筛选比对、交互碰撞,筛选出情况异常美容机构,并以检察建议协同行政机关开展治理,厘清医疗美容机构“可为”和“不可为”边界,协同推进监管规则完善,促进医美行业服务规范,依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美得放心”。

数据碰撞,破解线索采集难

“我们家附近开的美容院,提供水光针注射服务,但注射的人没有医师资格证。”2023年5月,静安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官通过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及其他公益线索筛查渠道注意到,留言和举报内容对辖区医美行业反映密集,部分企业有可能“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医美服务,致使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侵害。

“要如何进行调查?如果对全区的医美店铺进行随机抽样,可能会有漏网之鱼。何况越是不起眼的店铺,越可能暗藏风险。”医美公益诉讼案件内部的讨论会上,案件调查切口成了公益检察官讨论的焦点。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检察官徐衍提出了初步构想:“大数据是当前公益检察办案的趋势,我们可以汇总来自行政监管部门和网络的数据,形成辖区医美行业数据库,再使用特定关键词制作一张纵横交叉的‘筛查网’,将全区所有医美服务企业‘过筛’后,能够初步排查出异常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对医美行业相关规定的梳理和研究,检察官将破题关键锁定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开展医疗美容诊疗科目,要取得这一许可并经登记机关核准。通俗地说,项目只要“破皮见血”,均属于医美范畴,想要从事相关服务必须要证照齐全。据此,检察官决定,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发放、辖区内医美店铺的登记经营范围以及店铺在各类App宣传的经营项目三组数据纳入该医美办案模型数据库,通过数据比对碰撞,大致圈定经营异常范围。

企业名称、店招名、社会信用统一代码、经营地址、经营范围、上线业务……经对5组280条数据筛查比对,检察官筛选出109条异常数据,整理形成了医疗、生活美容有证有照、有照无证、无证无照等重点线索清单,经过线上核实店铺实际经营情况,最终锁定12家经营异常的店铺,并正式立案,开展现场调查。

算法检索,突破现场取证难

“我们没有实际开展医美服务。”“我们网上那些宣传文案都是复制粘贴来的,我们弄错了。”“说可以优惠点痣是为了引流。”公益检察官走进医美机构进行调查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多家店都矢口否认自己在无证状态下开展医美服务,也不承认自己曾经从事点痣、文身清理等“破皮见血”的实际操作。

怎么办?该怎么调查才能获取有说服力的证据?检察官助理钟佳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线上平台宣传是如今医美企业吸引客源的主要方式,医美企业会在各大平台对诊疗服务进行内容投放,此外,“网红”进行探店打卡等也会留下店铺违规开展服务的“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办案团队依托计算机“算法”抓取,结合各大网络平台的检索功能,对涉嫌店铺的“店招名”“上线业务”及“经营范围”字段进行筛选,搜索“诊所”“激光”“洗文身”“祛斑”“祛痣”等关键词。为确保取证精细度,承办检察官还手动翻查了高度存疑店铺内的“评论区”,寻找服务体验评价等更为细化的证据材料,并及时进行证据固定。

根据前期“算法”指明的方向,办案团队立马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取证,发现某理发店提供的药物点痣服务,其实施过程中会使用药物进行化学剥脱,已属于医美范畴,在2022年9月28日至2022年10月9日期间,该店仅线上宣传就有3例“无痛祛痣”项目,至2023年4月该化学去痣项目依旧持续。此外,走访过程中,检察官还发现某美容店提供洗文身服务,检察官立即检索该店铺评论区,店家在未取得许可证的情况下,使用激光点阵对文身进行清除,截至同年6月相关销售行为仍未停止。

掌握相应证据后,静安区检察院向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职能部门对已经查实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就辖区医疗美容服务等违法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并依法处置。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及时对涉案单位进行处理,并协同开展专项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案多查,磋商化解行业治理难

在开展医美超范围经营案件取证过程中,细心的公益检察官在店铺经营项目的巡查中还“另有收获”。某医美店铺虽然没有超范围经营,在其门店的价目表中赫然罗列着大量“高大上”的“干细胞修复系列”服务。

但是,目前除已有成熟技术规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外,其他干细胞治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且目前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中无干细胞在抗衰、美容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这家店铺所谓的“干细胞修复”是纯粹的“大忽悠”。

无独有偶,巡查中还发现,某美容店虽然工商营业执照显示经营范围为美容店,但其店内价目表上存在的“痘肌治疗项目”,实际使用的是消字号产品。根据规定,消字号不具备任何疗效,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检测指标主要为杀菌作用。但在该美容店的“包装”下,该产品不仅有治疗痘肌的作用,而且效果突出。这样的虚假宣传已经明确违反了明文规定: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不应该对“消”字产品作任何有疗效宣传。

此外,还有部分店铺在店内经营场所的宣传大屏发布医疗广告,利用患者形象对医疗效果作证明,同样涉嫌违法。

针对发现情况,静安区检察院第一时间与行政监管部门开展磋商,并将上述线索情况及证据材料提供给行政监管部门。最终,由行政监管部门向涉案店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处罚款,同时对存在虚假宣传、违规宣传的医美店铺进行规范整治。2023年10月,检察官对上述三家涉案店铺进行“回头看”,发现相关情况均已整改到位。

能动履职,破解长效监管难

“我们将用好大数据模型,常态化开展医美行业的数据抓取和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进行现场调查,实现医美行业长效治理。”静安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毛文静这样说。公益检察官实现了“医疗美容行业未依法开展医美项目类案监督模型”的线上数据采集常态化,进一步将“抽脂术”“肉毒素”“美白针”等医美常见词汇设为关键词,纳入监测范围,并对多渠道医疗美容类线索开展分析研判和现场调查,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违法情况一经查实,公益检察官将及时通过磋商协商、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

此外,公益检察室以“内部融合+外部协同”,进一步凝聚刑事打击、公益诉讼和行政监管合力。检察机关各部门联动发挥“刑事+公益诉讼”协同办案优势,全力追赃挽损的同时,尝试在重点领域开展行政公益诉讼,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静安区检察院还与区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探讨医疗美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并成立区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共同对全区开展摸底排查。对于医疗美容行业公益损害问题及行业中隐匿收入、偷缴税款等新问题,相关单位携手开展2次专项行动,就4类主要违法行为开展调查,做到尽早摸排线索、从严惩治犯罪、推动诉源治理,切实维护医疗美容消费市场秩序。

“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还在于要帮助消费者认清医美产品真实效果。”公益检察官刘国敏这样说。作为持续开展医美行业虚假宣传治理的检察官,刘国敏还和办案团队成员长期“驻扎”年轻人购物的主要平台,紧盯互联网平台中有关医美虚假宣传的营销软文,并以各APP作为阵地,做精做实宣传教育,开通信息反馈和举报渠道,多举措营造清朗医疗美容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顾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