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制作始于明代,纸张薄如蝉翼却坚韧挺括,可保存千年。开化纸的品质在清末开始衰退,制作技艺在近代失传。近年来,开化人黄宏健持续探索制纸技艺,试图“复活”开化纸。

2010年前后,黄宏健偶然听说省级非遗项目开化纸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关掉经营的饭店,走访江西、福建、安徽、浙江的古村落跟老匠人请教,并阅读植物学、化学书籍,翻阅府志县志,试图寻觅开化纸“复活”的密码。2015年,复旦大学六个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进驻黄宏健的工作室,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牵头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化县政府也对研究拨付了专项经费。2016年底,开化纸纸样和理化指标已接近古纸水平,随后团队先后攻克了修缮用纸、典籍用纸、版画用纸等制作工艺。现在开化纸已申报了6项发明专利,细分出20多个品类,每年产量两三万张,生产出的纸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定制采购,用于古籍的修复保护。

“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我制作开化纸一开始出于好玩,后来逐渐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黄宏健说,未来几年他计划继续探索现代设备和古代工艺的融合,确定工艺标准,为批量化造纸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中)和妻子赖丽芳(左)向来访者展示各类纸品。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搬运制作开化纸的原料——荛花。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右)和儿子黄鑫康在查看制纸纤维的匀度。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右)和儿子黄鑫康在查看纸浆的匀度。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工作人员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对修复用纸进行人工除杂。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黄宏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抄纸。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展示开化纸的纤维长度。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黄宏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试纸。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工作人员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制纸。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工作人员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制纸。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9日,在开化纸传统技艺工坊,黄宏健展示一张纸上自己手写的标注。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开化纸是一种古老的纸张类型,以其精美的品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这种纸张类型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因其产自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

开化纸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它采用竹子作为原料,经过浸泡、打磨、晒干等工序后制成。这种纸张具有质地柔软、细腻、轻薄的特点,而且颜色为浅黄色或白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开化纸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书写、绘画和印刷等领域。由于其质地柔软,适合于毛笔书写,而且颜色适宜于墨汁书写,因此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首选纸张。同时,开化纸还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印刷等领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化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开化纸仍然被一些手工艺者和文化爱好者所青睐。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传承这种纸张类型,使得开化纸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总的来说,开化纸是一种具有很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纸张类型。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高超水平,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化纸的制作工艺和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