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具备美学特征,并不是审丑的。很多诗词中的意象都具备美学意义,也让人们感觉到了美,而不是让人产生厌恶感。
古典诗词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劳动中的呼喊,产生于巫祝活动中的念念有词,只是比较粗俗,后来才经过一定的改编,被采集到宫廷,变成了文人士大夫们喜欢的文体。诗词的原初形态是民间歌谣,而不是现在经过精雕细琢的文雅的东西。即便有些粗俗,有些朴野,也不妨碍诗词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伊耆氏腊辞》还是《诗经》中的《七月》都在描写当时的真实生活情景,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按照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人们生活比较困苦,还要唱一些歌谣,苦中作乐,没什么值得欣赏的。可是,欣赏诗歌必须要放到当时的环境中欣赏,而不能脱离诗歌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在当时,能够真实记录劳动的诗歌并不多,能在诗歌中写入美化劳动的词句实属难得。
劳动本身并不一定充满美学意义,而写诗歌的人写到了生产劳动,就会加入一些颇具审美意义词句,让人们欣赏。可是,普通人大多不读书,不识字,只有统治阶级的人才读书识字,能够看懂诗词。于是,诗词就成了横亘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高墙,也成了阶级区分的标志。或者说,有没有文化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明显的标志。产生于民间的歌谣大多浅显易懂,但也充满了对于生活、爱情、友情等内容的歌颂,也有讽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歌谣,像《诗经》中的《硕鼠》,把统治阶级描绘成硕鼠,还有充满怨刺的弃妇诗《氓》。即便怨刺,也照样写得很美。或许,没有优美的词句,就不能体现诗歌的高雅属性,也不算是诗了。词也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凄凄惨惨戚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审美的,但分明把愁绪写得入木三分。
从诗词产生的原初形态来看,虽然词句比较朴野,但整体上来说是审美的,而不是纯粹谩骂。到了汉代成立乐府机关,就有专门的乐官到民间搜集诗歌。后来汉代灭亡,乐府机关也就消亡了。文人士大夫们模仿乐府诗来写作,不用到民间采集诗歌,就能坐在书斋里写出清新朴野的乐府诗,以至于乐府诗成了一种文体,而不是乐府机关采集上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了。有了专业文人创作之后,诗歌出现了精致化的倾向,当然也有比较通俗易懂的乐府诗。但是,文人们更注重高雅的诗歌,而且要在诗律和诗艺方面搞创新,不但创出了平仄律,而且还革新了诗歌的体式,甚至李白的诗歌里有了长短句,已经接近词了。不管写得意还是失意,不管是借助意象描写,还是纯粹抒情,都充满了美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着豪爽的美,“日暮江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着思家念乡的凄迷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有着历史的空漠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有着一种爱情相思而不得的凄婉美。很多具备美感的句子进入了诗歌,词句里面也满是这样的词语。
诗词有三大母题,分别是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都在写感情,也都要写入具备审美意义的词语。要是写讽刺皇帝和体制的诗词,就会被治罪,也就没有多少文人敢写了。李后主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竹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写时间,其实分明在写造化弄人,写命运无常,写在时光的长河中身不由己。李后主有故国之悲,晏殊有自身的感悟。同样在写时间,却分明有很大的不同。同样写离情别绪,柳永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清照写“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苏轼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的意象不一样,审美也不一样,情感虽然都是离情别绪,但细细品来,也不一样。
古代诗词本身就是审美的,即便韩愈写了蝙蝠,元稹和皮日休都写过蚊子,也都是审美的,并不是审丑的。白居易写了不少讽喻诗,究其实还是在审美。无论是《观刈麦》还是《卖炭翁》,都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有了劳动的审美,当然也有了反映民生疾苦的高尚的道德美感。虽然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但人们需要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出现,揭露不平等的事实,为老百姓发声。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而不是躲在暗处观察,也不是视而不见。白居易有自己的自觉,在看到“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时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有着本身的道德自觉性,也有着官员的担当精神。只是,由于封建体制的原因,白居易并不能拯救这些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孔子说得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只不过诗词本身是审美的,被统治阶级改写之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玩物,却不是民间老百姓的专享。从大多数诗词都追求审美情感之真来看,诗词缺乏故事细节,即便叙事诗也仍然缺乏太多的细节,似乎和文人士大夫们脱离现实生活写诗作词有关系,只是追求纯粹的美感,却缺乏现实依据,美则美矣,却像空中楼阁,不是那么真切了。
诗词审美属性并不是毛病,而是优点,但囿于体式的限制,囿于美学意义的限制,诗词不能像散文和小说那样表现得比较真实,也不能充满细节,或许,诗词本身就是充满美学意义的只供知识精英们玩弄的玩物吧。到了现在,古典诗词没落有其历史原因,也有文化昌明之后人们更在乎俗文学的原因。连同严肃文学也不景气了,就更别提具备纯粹审美意义的古典诗词了。这种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当然对于古典诗词来说,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审美意义的文学来说,也是一种漠视和边缘化。至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更别提了,具备审美意义的并不多,或许因为失去了具备审美意义的古典诗词的熏陶了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