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 肯尼亚《民族日报》网站11月8日刊登题为《中华文化助我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文章,文章作者为肯尼亚留华同学会主席亨利·基贝特·罗蒂奇。文章编译如下:

对于那些希望在完成主要课程的同时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学生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留学目的地。

非洲学生在中国的国际学生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凸显中国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对非洲日益增长的吸引力。中国提供了学习各类学科的大量机会,包括科技、工程、空间科学和艺术等。学生们甚至可以选择学习针灸和按摩。

中国自1982年起向肯尼亚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们首先学习中文,随后使用中文进行本科工程专业的学习。回到肯尼亚后,他们运用所学的技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这些技能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世界各地大量工作机会的大门。

1998年,我刚到中国,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文化冲击。但中国人民的热情接待使我很快就适应了。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周的情形,那时候我一点中文也不懂,沟通交流只能靠打手势。但我的同学都非常乐意帮助我。我的导师安排了一名员工教我同专业相关的中文词汇。我深深记得这些友好的姿态。

我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是,有一年寒假,中国同学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我没有旅行计划。一位叫杰夫的同学邀我一起乘火车回到他数千公里之外的家乡。我接受了邀请,和他一起前往中国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片)1月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非洲留学生游览古镇。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杰夫的家人张开双臂欢迎我们。我们参观了农田,游览了附近的小镇,品尝了农村的辛辣菜肴。我和他的家人们一起过春节,甚至也被当作家庭成员,收到了一个红包——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这次经历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那就是拥抱、尊重和欣赏他人。杰夫的亲戚以前从未接待过非洲客人,但在我逗留的一周里,他们想尽办法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当我离开时,我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嗯,差不多吧!

我在中国接受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包括语言学习和专业研究,还包括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这样的文化沉浸让我汲取到勤奋工作、信守承诺和有债必偿的价值观,并掌握了多种多样的中国烹饪技法。我所珍视的许多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这段在中国度过的时光。

近年来,肯尼亚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到中国的大学学习,充分利用这个多元化亚洲国家所提供的优质教育机会。我们成立了充满活力的肯尼亚留华同学会,把在中国学习过的肯尼亚人汇聚起来。

肯尼亚留华同学会希望促进肯尼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我鼓励家长和学生在中国探索教育上的众多可能性,他们以后会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激。(编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