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刻画的108位好汉,涵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流派的人物。

其中有这样一位道家信徒,性情洒脱不拘,却一直处在梁山权力核心,稳坐梁山第四把交椅。

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开梁山,成为了梁山泊108位好汉中为数不多能够得以善终的人之一。

他就是在《水浒》中篇幅不多,却有着重要地位的“入云龙”——公孙胜。

入云龙三下二仙山

梁山上的好汉形形色色,出身不尽相同。

既有朝廷官吏、富豪乡贤,也有江湖好汉、市井之徒,还有公孙胜这样的奇人异士。

公孙胜原籍蓟州九宫县,道号“一清先生”,拜二仙山紫虚观的罗真人为师,专研法术。

因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所以得了个“入云龙”的绰号。

他担任着梁山副军师的职位,用兵之道不在吴用之下,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四。

不过,公孙胜在《水浒》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这是公孙胜的出场回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智取生辰纲”这一段。

晁盖从刘唐口中得知,北京大名府的梁中书搜罗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要送到东京为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

吴用、刘唐、阮氏三雄和晁盖六人决议要劫取生辰纲,在后堂饮酒时,公孙胜出场了。

自报家门后,公孙胜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同刘唐一样,他此次来东溪村,为的也是梁中书那笔不义之财、泼天富贵。

而最后生辰纲一事败露,七人被逼上了梁山。

一直到第三十六回,公孙胜深为宋江回家探望父亲的孝心感动,思念蓟州老家的母亲,因此向晁盖提出了返回故乡的愿望。

得得到同意后,便带着晁盖送给他的半盘金银,回到了蓟州。

然而公孙胜第二次出山,却是大费周折。

虽然公孙胜在离开之时,只说是回家探亲,但是宋江派戴宗去打探情况,却是一无所获。

一直到了第四十三回,宋江斗不过高唐州太守高廉,便接受了吴用的提议,让戴宗和李逵再去寻找公孙胜。

李逵为了请公孙胜下山,杀死了罗真人以葫芦所化之身,被送到了蓟州衙门。

由于李逵的逼迫和戴宗的真诚,也因公孙胜这天闲星与梁山的缘分未了,罗真人便授他五雷天罡正法,准许公孙胜离开二仙山。

这次出山后,公孙胜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成功战胜高廉,确立了他在梁山的威望,与吴用一同担任梁山的军师。

在梁山一伙接受招安后,与河北田虎作战期间,公孙胜遇到了比他法术更高明的乔道清。

于是公孙胜主动请求第三次前往二仙山,向罗真人求法,得知了乔道清是罗真人的同门师弟。

罗真人授予公孙胜天心正法,并写信招降乔道清。

他告诉公孙胜,如果乔道清不肯归顺,可以使用天心正法来战胜他。

持着罗真人的书信和新法术,公孙胜再次前往前线。

不出所料,乔道清拿到书信后依然不愿归顺,最终在经过激烈斗法后,才在张青的劝说下投降。

凯旋回到汴京后,公孙胜和乔道清一同向宋江请辞,无奈之下,宋江只得答应让他们二人回了二仙山。

小老道突变大法师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不仅戏份少,其形象和目的也刻画得十分模糊。

比如在初次登场时,晁盖眼中的公孙胜“身长八尺,道貌堂堂”,但是穿着打扮却有些奇怪。

书中描述他是八字眉、络腮胡,而头上绾的却是一双丫髻。

“丫髻”本就是未冠的孩子的发式,放公孙胜身上就成了老道模样小道童扮相,显得十分滑稽。

晁盖询问来历,公孙胜自报家门后,称自己能“呼风唤雨, 驾雾腾云”

若真如他所言,法术已经到了能兴云吐雾的水平,劫那十万贯金珠宝贝岂不是手到擒来?

哪怕稍使些术法,也不至于叫此事败露,或者至少在逃跑时能从容不迫一些。

然而在劫生辰纲的过程中,公孙胜不仅对破绽百出的计策没有提出任何意见,甚至唯一的亮点也只是在何涛率兵追击时助阮氏三兄弟击溃了官军。

因此通过初次登场的描述来看,此时的公孙胜装束奇怪,口气很大,满口的江湖话,言谈举止都是江湖中人的作风。

从七星聚首时初次登场,到回乡探母一去不返,也从未见他施展过什么道术。

这一时期的公孙胜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游方道士,不过在江湖上小有些名气,和其他梁山好汉也没什么区别。

然而到公孙胜二次出山斗高廉救柴进时,他的形象就与从前大相径庭了。

戴宗和李逵到二仙山去请他出山时,见到了他修道的居所,宛若仙境。

“流水潺漫, 涧内声声鸣玉佩。飞泉瀑布, 洞中隐隐奏瑶琴。若非道侣修行, 定有仙翁炼药。”

待到公孙胜出山后,他的装束打扮也有了很大变化:身披九霞衣,脚踩点翠靴,骑黄花马,悬松文剑。

书中写道:“九霞衣服绣春云,六甲风雷藏宝诀。名标蕊笈玄功著,身列仙班道行高。”

与初次登场时的双丫髻、短褐袍、多耳麻鞋、鳖壳扇子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在此后的几次战斗中,公孙胜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从一个游方道士的形象变成了真正神通广大的法师。

古代战争讲“天时、地利、人和”,此乃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其中“天时”指的就是不可忽视的气候和自然条件。

那些自称能够呼风唤雨的道士法师,在古代军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底层的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对抗时,由于军事力量较弱,所以更加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法术”上。

因此在这一时期,公孙胜便成了梁山中的一个“宗教代表”

不仅神功道行了得,还多了些不食人间烟火,甚至还有几分文人士大夫的气质。

公孙胜的前后形象如此大相径庭,有许多专家认为,这与水浒故事的形成有关。

《水浒》人物故事的两大原型,一个是南宋龚开所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另一个是元代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公孙胜是《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其中之一,也有绰号“入云龙”,是一个游走江湖的底层道士。

明代的《水浒传》在塑造公孙胜时,没有弃原型不顾,在前期继承了《宣和遗事》中的形象。

可到了后期,又按高级道士、宗教代表的形象来刻画。

这才导致了公孙胜的形象前后差距很大,甚至模糊不清。

为理想无意功名利

抛开形象的转变不说,可以肯定的是,公孙胜从头至尾都是一个道家信徒。

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卷入俗世的争斗中呢?最终又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呢?

公孙胜家中有田产山庄,自幼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甚至戴宗请他出山时,发现他家里还招揽了庄客。

通过《水浒》中的这些描述,可见公孙胜的出身并不普通,他自己也并非是什么不学无术的市井之徒,反而是能力不俗的。

第一次回乡探母时,晁盖给他的一盘金银他只收了半盘,后来再次离开时也不要金银,还是兄弟们坚持给他打拴在包里的。

一般来说,若非逐利便是为了追名。

可纵观全书,公孙胜从始至终也不过是个没什么实际权力的副军师,何名之有?

由此可见,公孙胜投身江湖,参与水泊梁山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追名逐利。

他不是走投无路,而是主动投身江湖,江湖中打打杀杀、劫富济贫的潇洒生活,本身就是他所向往期待的。

公孙胜第二次出山,几经周折才得师父罗真人的准许,临别时罗真人赠他一偈语——“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意思是说,叫他打完幽州就离开,将宋江等人送到汴梁后就回来。

因此按照《水浒》中的说法,公孙胜最终选择离开梁山,只不过是“谨遵师命”的结果。

可是罗真人也曾有言:

“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在师父罗真人看来,公孙胜对于修道一事并不专注,他是更向往江湖的。

这样一个整日心猿意马、两次下山想要混迹江湖的道士,只因师父的一句话就放弃了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说服力。

但若是把目光放在晁盖宋江权力之争这条暗线上,答案就十分清晰了。

公孙胜不追求名利,只是一心向往江湖,这样的人,他选择与谁为伍的理由就比旁人更加纯粹。

晁盖乐善好施,仁义无双;

而公孙胜一个修道的世外高人参与凡俗之事,除了对江湖有理想主义的期待,多少也有锄强扶弱、济世救苦的追求。

“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 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这是公孙胜对生辰纲的态度。

厌恶朝廷的腐败,想要铲平乱世,这也是公孙胜所追求的,而生辰纲这十万贯钱财,在他看来或许就是起义的家底。

因此公孙胜选择投身晁盖麾下,即便不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至少也说明他们的三观和追求是一致的。

遵师命躲过及时雨

可是在晁天王命丧梁山后,宋江承大统,当上了梁山一把手。

孝义黑三郎的名气很大,呼保义及时雨的口碑和人品,让大多数梁山好汉甘心效忠。

然而宋江的理念和追求,与晁盖、公孙胜等人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说一个团队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领袖决定的,那么王伦这个虚伪狡诈、嫉贤妒能的小人,给初代梁山带来的是狭隘的小家子气。

而晁盖成为梁山领袖后,给梁山注入的是一股江湖豪气,是盗亦有道的朴素正义。

刘唐下山劫掳时,晁盖不忘嘱咐:

“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江州劫法场时,为了兄弟宋江,他敢和官府硬碰硬,却也对李逵怒吼:

“不要伤害到百姓!”

小富即安的心态看似是不思进取的,因此很多人认为晁盖是个空有领袖气质、却胸无大志的草莽之辈。

可纵然如此,他身上也始终有着匡扶正义、锄强扶弱的仁义精神。

面对如今朝廷腐朽的现状,至少他是有揭竿而起的格局的。

然而待宋江成为一把手后,这股绿林好汉的江湖豪气,就逐渐被世俗之气所取代。

“落叶归根,嫁入朝廷”,这是宋江掌权后的理念。

对于这个有些懦弱的迂腐派而言,纵然朝廷腐败无能,但改朝换代是为不忠,得到朝廷的赏识才是正统之路。

无论是宋江的理想追求,还是他身上愚忠的气质,抑或是这个彻底沦为名利场的梁山,都让公孙胜感到厌恶不满,嗤之以鼻。

宋江从江州法场被救上梁山时,他与晁盖的权力之争就由此展开,并很快占据了优势。

眼看着连吴用都暗中投奔宋江,公孙胜大概也颇感无奈。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招安计划,或许都是他选择离开梁山的导火索。

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是因为目睹宋江父子完聚,触景生情思念母亲,因此想要回乡探母,并定下了三个月的期限。

可是也很难说此次一走了之,是不是因为他对梁山的现状感到失望,所以早就计划好的。

戴宗和李逵请他出山时,公孙胜避而不见;李逵其恐吓母亲,他才无奈现身,却仍是推说罗真人不许。

直到“李逵斧劈罗真人”之后,得了准许,公孙胜才回归梁山。

按照罗真人的说法,这颗天闲星与梁山的缘分未尽,他的回归似乎是必然的。

但若是抛弃宿命论的观点,也不管作者如何安排人物命运,只以公孙胜所展现出的性格追求来看,此次回归大约是十分无奈的。

“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他自然明白罗真人此言的深意,若是继续追随宋江,恐怕自己也要为此丧命。

所以在协助宋江打下幽州,又将宋江送往汴梁以后,他就以侍奉母亲的理由辞行,一去不返了。

此次离开,不仅是谨遵师命的表现,更是因为公孙胜从始至终就不认同宋江的理想。

被愚忠蒙蔽的宋公明一次次心甘情愿为朝廷利用,为保忠义害死兄弟,这样的梁山实在令公孙胜感到无望。

因此他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回乡潜心修道,却也因此成为了梁山好汉中为数不多得了善终的。

参考文献

[1].宋江的招安大计[J].人生十六七,2018(20):7.

[2]施觉民.略论公孙胜的三次下山[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2):87-88.

[3]许勇强,李蕊芹.《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赞》中水浒故事时间先后考论——兼论“梁山泊聚义本末”的产生时间[J].明清小说研究,2016(02):23-3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