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短短28字,就把早春的旖旎秀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韩愈已经56岁,年近花甲,对于当时已经相当老了。

好友张籍借口自己官事繁忙,自己年纪大,不像年轻时喜欢热闹。为邀请他出门游春,韩愈颇费心思。一首诗不成,接连二首: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遂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那请你忙里偷闲,到江边游城散散心看看如今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张籍有没有出门,我们猜不到……有这么热情的好友,我想他肯定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街小雨润如酥

润,它不同与浇灌,是用水一点一滴去包裹、去浸湿,是温柔的,力度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

杜甫说春雨“润物细无声”,可见“润”是在护物而不是“损物”。

有“润”才有“酥”。

酥,是酥油,酥油在古代不可多得,不是食物的酥脆,是像锦缎那般细腻柔软,润滑。类似黄油的乳制品。

“酥”是春雨的轻柔、细腻、滋润。

每一滴落在皮肤上的春雨,是愉悦、舒适。

“春雨贵如油”每一滴春雨都非常宝贵,它滋润万物复苏。

落在京城街道上的雨,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

为什么不用“天街小雨润如油”?

“油”虽也有润滑的作用,但相比之下,它更厚重,没有“酥”那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此外,从结构和韵律上“润如酥”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酥”字,也与后面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色遥看近却无

细心观察生活的你,一定会发现,庭外野草最先感知春天。

一场春雨过后,他们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

“何物最知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就是写小草知春。

沾雨的春草,刚萌出新芽。远远望去若有若无,一片极淡的青色;走近一看,地上稀稀朗朗的细芽,极短极小,反而看不清颜色。

这一抹早春之色,诗人看到是喜上心头,他由远及近,空处传神

春的这种无处不茸茸,在韩愈笔下是一幅缥缈的水墨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与唐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晚春的明媚、生机勃勃不同。

诗人笔锋骤转,出人意料。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的早春里,刚萌出的小草带来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杨柳堆烟”无法比拟的。

春天烟柳满城很美。但在韩愈眼里,这初春草色胜过满城烟柳多少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句与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本人认为韩愈更胜一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以简朴的文字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春天那嫩绿的新芽,以及细腻如酥的春雨。

这首诗的美感,使得苏轼直接搬进《减字木兰花》一词中。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韩愈在春天驻足,感叹着春光的明媚。而苏轼则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将焦点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抒发。

春光如此美好,我们如何做才不负美好时光和春光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大好春光中,花似开非开时最美,花开了就要尽兴欣赏,不要等到春光逝去,只剩下凋零的花朵杂乱地倒在碧绿的苔藓之间,再感叹时光流逝。

韩愈和苏轼的这两首诗风格不同,但都是他们内心真实写照,是对生活热爱。 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