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求真 教学求诚

身兼三职 尽善尽美

和百余名研究者合作实验

为中国人民诚信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琛,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任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学会家庭心理与教育专委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脑电及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获得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2008年执教以来,她深耕于认知神经心理学等领域,培养硕博士50余名,为心理学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卓越贡献。

2023年7月10日,由曲琛和其他13所高校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篇论文于《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推翻了《科学》杂志上某篇研究的结论。至此,曲琛参与的这项耗时四年的自费研究才落下帷幕,还了事情一个真相。

她和他们

自费潜心研究4年

推翻Science论文

为中国人诚信正名

一场为中国诚信正名的复刻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6月20日,世界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全球公民诚信度》(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的论文,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论文的四位作者在40个国家的355个城市故意丢下留有邮箱的钱包,通过统计各国公民联系“失主”的“邮件回复率”以测量公民的诚信水平,考察公民在诚实和自身利益中的选择。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总体邮件回复率是最低的,仅有2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凭借邮件回复率就能判断国民的诚信度高低?显然,这篇论文在选择和控制变量等方面存在缺陷。“‘邮件回复率’不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但是必须考虑各国文化差异。”曲琛指出,除了各国的电子邮件使用频率相差甚远外,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譬如我们从小就更信任集体组织,认为集体是公正可信赖的。因此,中国公民更倾向于将失物交给公共组织,而独自联系失主的可能性更低。“中国小孩从小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结局也是交给警察叔叔呀。”曲琛笑道。

虽然这篇论文存在种种不合理之处,《科学》杂志却关闭了该论文的评论区。大家原本以友好交流的态度尝试与论文作者或编辑沟通,却始终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我们最开始也犹豫,是否要进行这场注定任务艰巨的复刻实验,”曲琛回忆,“因为我们原有的科研任务已经很繁重了,而且对别人的不实指责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清者自清。”但是,他们也考虑到《科学》是被全世界视为具有最高标准、最广泛影响力和最权威的期刊,“我们不能憋屈地看着国人诚信受损,总要还原一个事实真相,降低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自发且自费的研究,被身处各地的100多名中国学者拉开了序幕。在调查中,为了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除了增加统计因素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严谨地按照原实验复刻。

“原论文作者做实验时,钱包中放有49元人民币。考虑到2019年时通货膨胀,我们就把金额调整为52元了,”曲琛介绍道,“另外,2019年疫情也没有爆发,社会环境也是类似的。”对待失物的物品细节,学者们更是一丝不苟:钱包的样式、重量,钥匙的款式和新旧程度等等,都严格保证与原实验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严苛的复刻,也遭到了网络上部分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干脆做一个新的、更好的实验研究中国公民诚信度?“新的实验当然可以做,但是另一个研究就不是推翻原研究的最有力证明了。”曲琛解释说。

这场历时四年的复刻实验并非一帆风顺。曲琛坦言,自己主要参与了广州的数据收集工作,工作量大得超乎想象。从最开始对着广州市地图寻找各个代表性的采样地点,确认这些地点的温度、湿度、监控数量、离警察局的距离、是否有国徽国旗等等参数,到复刻失物细节,再到全程跟踪记录钱包去向,都很具有挑战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9级硕士生廖莉莎,是由曲琛带领参与这次复刻实验的学生之一。她担任了广州助研组的组长,主要负责实验后部分取回钱包的工作。广州9月的高温天气是她感受到的第一大困难,他们需要顶着烈日走街串巷,到各个采样地点查看钱包去向,收回钱包。

不过,在她看来,困难远不止身体上的劳累。回收钱包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采访钱包获取者,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耐心、足够高的情商和足够厚的脸皮。廖莉莎说,“我们的采访很有可能耽误获取者的工作,面对对方不好的脸色或不留情的拒绝。”在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结论和保持与他人良好交往关系上找到平衡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的中国学者们原先希望将这篇复刻实验的论文同样发表于《科学》杂志,但投稿没有成功。2022年8月,他们选择把论文提交给《美国科学院院报》,并于2023年5月被接受,在同年7月正式刊登。这篇论文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钱包回收率”高达77.8%。更值得一提的是,钱包中钱的数额与最终钱包回收率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在中国,见财起意的贪心人不多,无论丢失的钱多或少,都大有可能找回,不容易被拾获者“私吞”。

对于最终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曲琛表示“在意料之中”。对她来说,出乎意料的反而是大众对这篇复刻实验论文的关注程度。“我们做的事没有被拔高的必要。我们只是作为研究者看见一篇由于实验逻辑有漏洞,而对国家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论文,用充分的证据把它推翻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复刻实验也让曲琛获益良多。她更加熟悉了原先很少接触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另外,她由衷地感谢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龚文进老师、浙江大学的周欣悦老师等等共同奋斗的研究伙伴,“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这次跟他们一起工作特别开心。”

心理学院社会认知神经科学2023级博士生张融今年正式成为曲琛的学生,但在这之前,他对这次复刻实验早有耳闻。他回忆,自己第一次看见《科学》上的《全球公民诚信度》论文时,尽管心情不悦,但受《科学》期刊的高权威性影响,并没有果断提出质疑。直到他了解到这次复刻实验,才发现了《全球公民诚信度》的缺陷,心中对这些中国学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做的这次本土化的研究,非常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自信,打消世界对中国错误的刻板印象,是我们青年研究者的榜样。”

不止这次研究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

她一直是一束炽热的光

上下求索,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研心理学数十年,曲琛仍然记得当年选择深造的初心。“人类对自我的好奇心”这一虽浅显但纯粹的想法让她踏进了心理学的大门,领她进入了更广阔的心理学世界。不过很快,她就发现自己起初感兴趣的仅仅是心理学大世界中人格心理学部分的一小个分支。但是,心理学研究使感性的她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令她深深着迷:“原来我对待事情比较感性,容易凭感觉思考和做事。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一件事情背后会有很多很多变量,我想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之一。”

正如曲琛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的一样,心理学确实不能改运算命,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算好自己的生活。“遇到问题,我会综合地去考量,真正影响我的因素是什么?这件事的无关变量是什么?”这种理性分析的思考提高了曲琛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烦恼。她也建议一些容易“内心戏太多”的敏感人士,要区分好各种事情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控制好与自己无关、与处理问题无关的无关变量,减小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曲琛对心理学的喜爱与痴迷,她始终抱有强烈的钻研热情。她坦言,自己选择读研、读博都没有丝毫犹豫,“当时我认为自己一定要读,因为我想知道更多更深奥的东西。”读书时,尽管周围总有较多同学在找工作、打算就业,曲琛却从来没有停下过自己在心理学上钻精研深的步伐。在廖莉莎的眼中,“老师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了,但她仍会不断地挑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她原先在社会认知的基础理论一些领域已颇有造诣,她还在应用方面不断做新的尝试。”读研、读博、任教......曲琛早已不只是那个对探索自我感兴趣的女孩,但她的目的始终纯粹。

于曲琛而言,她深深敬佩居里夫人。她能够深刻感受到玛丽·居里同时作为科学家和母亲,在那个女性科学家不被充分支持的时代取得那样的成就,是多么不易。这位日日夜夜泡实验室和办公室、硕果已累累的心理学研究者,还有另一面身份——养育两个女儿的母亲。她的父母和丈夫都因为工作等特殊原因不在身边,便由她挑起了育儿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上紧急的项目,所有人都需要每天加班。需要兼顾育儿的曲琛还是尽全力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够完美,因为她不希望“得带孩子”成为她做不好的“借口”;暑假担任辅修班的教学老师时,女儿不巧生病住院。她晚上睡在嘈杂的医院陪护,白天顶着黑眼圈直奔课室,在学生面前依旧坚持笑嘻嘻地把知识讲解好。

家庭和工作,很难平衡,无法两全。曲琛无奈坦言,想在科研上做出成果,她不得不在陪伴女儿上有些许牺牲。“但我会让她明白,妈妈不是不关心她,而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时时刻刻关心她。没精力和漠视到底不一样。”曲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面对挣扎,曲琛认为自己依然是快乐的。“我也没有感觉很苦,因为在挣扎中也有快乐,所以我才选择坚持。”曲琛指出,现在大家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日益增加,这是件特别好的事。女性科学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科研项目奖项等对女性的年龄限制也越来越宽。“希望到我女儿长大后,社会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女性可以更自主地追求梦想。”

在曲琛的办公室的沙发上,趴着一只草莓熊玩偶,电脑前放着的钥匙圈上也挂着一只小型星黛露。曲琛骄傲地说:“我可是两个女孩的妈妈,像星黛露、玲娜贝儿这些卡通形象,我都很熟的。”有两个可爱的女儿陪伴着她追求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也是她的快乐所在。

在学生眼里

讲台上的她

既是灯塔

也是港湾

润物细无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学生成长改变的瞬间就是最快乐的,感觉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值得了。”在实验室外,讲台上的曲琛也同样闪闪发光。她表示,自己会要求学生这几年就完成一件事:“用这几年的时间探索出自己适合做什么,让内心的方向从迷茫变清晰。”

曲琛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成长?经过数次的尝试和反思,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一是接纳,二是不断地接纳。例如在研究生们的组会上,哪怕曲琛面对着一组实在不尽人意的汇报,她也会把即将脱口而出的否定咽下去:“我一定要考虑,我怎样说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那就是发现他的优点去肯定他,当他眼里就有光了,就有自驱力去改变了。”当然,曲琛也不只是一味地夸赞学生。“当我们做得不太好的时候,老师会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发现是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提供反馈,”张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老师总是以身作则,对我们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廖莉莎感叹。张融也感动于曲琛的温暖待人:“她总会主动关心我们的近况,不止学习科研,还有我们的心理和生活。”曲琛会确保知晓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进度,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正如曲琛所说,“虽然我有将近三十个学生要指导,但TA只要约我,我都会在一周内抽出时间见TA。”

曲琛对学生们的最大期望是,“不要给自己的成长设限”。她回忆,自己曾有一位从中文系跨考来的学生,也把数据建模做成了强项,最后毕业时拿到了好几个国外顶尖院校博士offer和奖学金。“跨考来的研究生、本科学校普通的学生,我都指导过很多,他们都能做得很好。所以我会鼓励所有同学,你其实什么都能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讲台上或者生活中,曲琛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作为教授,她会与学生将心比心。由于当初自己坐在讲台下听课时,就不喜欢听沉闷的课程,因此,如今站在讲台上的曲琛会尝试多种方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把“让学生爱听、听懂”作为讲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不多,所以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切换讲课节奏。快与慢要切换,紧与松要切换,老师主导和学生主导要切换,”曲琛介绍道。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师范)专业2022级本科生雷蕾在暑期的发展心理学课堂上深深体会到了曲琛讲课的魅力。“她从不会只照着课本讲课,在她的课上,会不时地穿插可视化的视频和趣味的事例。”这让雷蕾发现在课上全程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曲琛还发现了一个妙招。她会常常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自己在教学上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现在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其实更优于我,所以我经常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到新的答案,拓展知识区域。”课堂,不止是曲琛的单向输出,更是她和学生们互相学习的机会。

如此,曲琛深受学生的喜爱,大家把她称为“女神老师”。对于这个漂亮的称呼,曲琛倒毫不在意:“好的课堂不要在乎自己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学生的收获才是需要重视的东西。”曲琛从不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心上,她更在意自己能否给听课的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她希望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价值不是被他人和社会定义的。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地位,“你们本身就已经很有价值。”

曲琛一路走来

柔情似水 鸿志如磐

她用真心和汗水证明

路虽远行可至

事虽难做可成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采写丨张晟钰 马智幸 曹子琦

摄影丨吴昊 林家栩 马欣琪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陈虹媛 段卜文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

终审丨陈正宏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