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三联周刊发表了一篇调查文章《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在朋友圈刷屏了。

北医六院的精神科医生对记者说,只要一开学,精神科医生就忙得要命。

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看病,症状都无法上学,一提上学就精神崩溃,一写字手就抖,根本不能学习,病房里住满了不肯去上学的孩子。

有些朋友对此感到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不会是危言耸听?”。

我想说的是,这确实是事实。

疫情前的几年,因工作关系我要频繁去深圳市各个医院做项目调查(小鱼是主任医师)。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到深圳康宁医院(精神病医院),在某层楼道里,听到很多小孩叽叽喳喳的声音,还有小孩在追逐嬉闹。

精神病院看到那么多小孩的感觉,非常非常奇特。

哪怕我是学医的,在我脑子里,也总认为精神病是一种应该属于成人的病。

小孩,就该天真活泼、阳光烂漫、健康完美。

我转身问身旁的本院医生:“怎么有那么多小孩?”

这位精神科医生说:“现在不算多,到了寒暑假床位爆满,很多人排了好几个月都排不到呢。”

这几年的情况并没有好转,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问题尤为严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常常爆满,一些患者只能被收进成人科。

我的表妹在成都当精神科医生,专业方向是老年精神病,但每次坐门诊的时候都有青少年来就诊,因为青少年精神科的号实在太难挂了,家长们不得已只能找个其他精神科医生看。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 3 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在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抑郁呢?

#1

Dr小鱼

我看到网上很多大V以及家长们,对社会关于儿童精神状况堪忧的指责感到委屈不已。

他们喊到:“管学习吧,逼狠了怕孩子心理出问题;不管吧,竞争这么激烈,普通家庭,真不敢放养。”

“当父母的也需要理解,也不容易,好不好?”

也许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作为成年人,在问题出现时不先自省,而是委屈和抱怨。

像个巨婴一样,向未成年人求理解求呵护,而忘却了自己的责任。

耶鲁大学情商中心创始人、儿童研究中心教授马克-布兰克特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其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里的悲惨不是指物质上的悲惨,而是精神上的悲惨。

他访谈了成千上万来自全球各地的人,询问他们:

你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成人?

你跟父母的关系怎样?

你会如何描述或形容童年时代的家庭情绪氛围?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80%的答案都是负面的词汇:被困、沉重、压抑、紧张、无助。

只有20%的回答是正面的:支持、关爱、关怀、滋养、接纳

这意味着,在一个充满支持、关爱和接纳情绪的家庭里长大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这还意味着,绝大多数成人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现在又把同样恶劣的环境施加给孩子。

#2

Dr小鱼

家长们孜孜不倦地抓学习,抓全面发展,为了让孩子打一个好基础,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

这没有错的,确实是用心良苦,为了孩子好。

但现实中,家长们的付出并不是都能有所回报。

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不仅没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占有优势,却还搞出了精神问题。

这是为什么?

其实,决定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跟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而真正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在于情绪

情绪对人的影响是远超想象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他/她的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吸收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情绪不好

恶劣家庭环境,让孩子产生恶劣消极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算家长请一对一的老师补课,补很多课,都无法提高成绩的原因。

因为,孩子的主要问题不是智商欠缺,而是情绪不好,让其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和吸收知识。

我们成年人工作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心情好,领导赏识,同事关系融洽,干起活来效率特别高。

如果心情烦躁低落,领导刻薄,同事勾心斗角,上班也没了干劲。

愤怒、恐惧、羞耻、孤立、压抑等负面情绪会显著地限制人的心智。

所以,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教养困难,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

孩子是否开心?

是否松弛自由?

跟父母的关系如何?

有没有在学校被欺负被霸凌?

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等。

而不是报了多少补习班,背了多少书,刷了多少题。

把孩子的情绪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而情绪好的孩子,注意力、自驱力、行动力都会更高,学习进步也就是指日可待。

#3

Dr小鱼

哪些行为会让孩子生活在痛苦中?

1、家庭里的斥责和惩罚

小孩难免犯错,当发生错误行为,孩子本身就会出现负面情绪,而此时,他们往往会遭到斥责和惩罚。

动不动就遭到家长呵斥和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易怒的性格和攻击性行为,这也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惩罚。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让孩子成长在负面情绪的包围中。

2、在学校被忽视或歧视

耶鲁大学布兰克特教授在给学校老师做培训的时候,让老师说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带给自己的感受。做完试验后,很多老师当场崩溃、痛哭流涕。

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往往是出于自身的原因喜欢或厌恶一个孩子,这种好恶情绪往往跟孩子本身毫无关系。

这意味着孩子在学校可能毫无缘由被老师看不顺眼,或者遭到老师的完全忽视;

这也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被忽视或被歧视,却无力改变,这使得他们变得压抑和痛苦。

3、过高的期待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执念,中国家长最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家长过高的期待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还会压抑情绪表达能力,并严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一项对学童创造力的长期研究发现:

在过去20年中,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在情绪表达、活力程度、口头表达能力、幽默感、想象力、打破常规的能力、积极性、热情程度、觉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在持续下降。

罪魁祸首就是当下标准化考试的教育体系,以及父母的过高期望。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

但是,我们这代人是否能扛住历史的闸门,让痛苦和压抑在我们这代终止,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