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电影院重焕生机

昨天路过乍浦路,意外发现之前关门已久的胜利电影院竟然再开业了。

要知道这里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成立的电影院之一,上世纪90年代就和虹口大剧院、国际电影院一起,并称电影业的“金三角”。

当时不少知名知识分子都曾来这里观影。解放后,住在虹口区的鲁迅先生就曾来过六次。

走进去新修复的影院,好像穿梭回了老上海。唯有各种将上映电影的海报将人拉回现实。

既有《饥饿游戏》、《惊奇队长2》这样的商业巨制,也有《我本是高山》、《涉过愤怒的海》这样相对小众的精品电影。

对于上海电影迷来说,周末的文艺活动点又多了一个。

01

看似“大闹天宫”

实则是中式塔楼

影院不大,三层加起来一共550平方米,但是设计得很有特点。

一楼是影厅,只有50个座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银幕使用的是高级金属幕,搭配环绕音响,和其他商业影院比起来毫不逊色。

“红与黑”的色彩主题,有一种老式的好看。

影厅旁边有一座小型化妆间,用作电影路演时工作人员休息。据说陈可辛的《酱园弄》,后续也将在这里取景。

和全套复古的一楼不同,二三楼是现代化的。

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照在地面上,给人感觉舒适通透。两层吊顶封得干脆利落,有一种优雅的现代感。

这里后续会变成展厅,各种活动都有可能举行。影院不想设限,不想先“把自己塞满”再邀请别人来看,于是干脆留出足够的舞台,等待各界人士的“表演”。

比如最近,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电影海报展,可以看到不少上世纪至今,海内外不同类型的电影海报。

展品来自虹口电影人和曲阳图书馆的收藏,后者是全国唯一的影视文献图书馆。

从三楼沿着楼梯上去,是楼顶的露台,一座“小庙”立在这里,是电影院的标志性建筑。

“小庙”头顶有三个圆圈,下方的红色窗户像两只眼睛和一张嘴巴。有的人戏称它是《大闹天宫》里孙悟空变成的土地神小庙,只缺一条“尾巴旗杆”立在旁边。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中式塔楼之一。在上世纪初期,西式建筑上搭配中式建筑还是非常“洋气”的设计,也由此形成了影院标志性的外观。

02

复古设计

塔楼是难题

影院的修复过程并不容易。

近百年来几经易手,它先从影院变成剧院,又一度变成“三合一”娱乐城,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同时期的很多影院,大部分都被遗弃或者拆除了。但是胜利影院还是被决定进行复原和修缮,把这座记录了中国影史变迁的老影院,还给大众。

22年启动修缮工程之前,我曾经路过那里,当时它早已不是老报纸里的模样。

楼顶塔楼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楼从外面看起来像个“垃圾场”,堆满各种杂物。看起来只是一栋被废弃的普通建筑。

为了尽量恢复它的外形,影院找来了1928年影院最初设计公司——罗德公司的原版图纸,又聘请了上海装饰集团的建筑师和业内文保专家来把关。

很多设计细节都参考了以前的老电影院。

比如米色、蓝色与紫色条纹拼接的水磨石地板,和大光明电影院就很相似。而一道道“V”字则暗示了影院的名字“Victory(胜利)”。

再比如门口的暗红色售票亭。上方写着“BOX OFFICE(售票亭子)”,下方影院英文名称外镶有一圈复古灯泡,让人恍然间回到上世纪的老上海。

就连影院的楼梯都设计得十分别致,从下往上望去,好像进入了老洋楼。

修复时最大的难点就是楼顶的“土地神庙”小塔楼。

它在90年代以后基本就被拆除,在早期的图纸上也并不清晰。各方专家一起努力,才在1931年的一张老照片里找到了它的原貌。

原来它采用的是传统歇山顶。这是古建筑里等级比较高的一种制式,一共有九条脊,左右还有龙纹装饰。

影院找到了一些上海的老木匠艺人,和他们一一请教,最后以纯手工的方式,复原了这座塔楼。

修复后的塔楼房顶采用广漆工艺,加上了传统的蝴蝶小青瓦,细节十足。

03

文艺与现实

修复后的胜利电影院,也面临着自己的现实难题。

即,如何在文艺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毕竟一共只有50个座位的影厅,也不太可能养活一整栋建筑。

这也是为什么其实4月的时候电影院已经修缮完成,但一直迟迟没有对外开放。

目前 来看,影院的做法是,一楼播电影,二、三楼用作展厅,尽量靠展览来“反哺”影厅。

如今年六月,胜利电影院和Dior合作,举办了“DIOR IN RED”展览,在年轻一代中就提升了不少知名度。

在电影方面,影院也有自己的选择。一些在大影院可能会被忽略的小众类型片、文艺片,都会在这里看到。

除此之外,每半月这里还将播放一部艺术片,让影迷在电影节之外也能找到合适的活动点。

无论如何,保持“文艺心”是件难事,希望胜利电影院能够拥有自己的“月亮与六便士”。

文、编辑/海带

图片信息来自海带、影院官方及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