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开赛。这场赛事,可谓是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大型评选,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

由于今年气候条件较好,加上近年来技术管理的强化,现场送选的大闸蟹比起往年,普遍个头更大、分量更足,让现场打分的评委们颇感“为难”。最终,由来自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的体重642克的雄蟹,以及由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体重521克的雌蟹分别荣获本届“蟹王”“蟹后”称号,其中“蟹后”的体重刷新了历史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120家单位选送的120组、共计2800余名“大闸蟹选手”,齐聚上海王宝和大酒店,经过统一编号、精确测量、软件分析、专家评选等一系列环节,展开激烈角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评委们三人一组,对选手们逐一进行手工测量,记录重量和壳长。有趣的是,本届大赛还设置了一组AI高科技河蟹肥满度测量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识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马亮告诉记者,“这一河蟹肥满度测量仪,用夹具夹住螃蟹再放到设备里,即可通过AI算法识别蟹背上17个关键点,再通过17个关键点计算点与点之间的尺寸,结合重量之后以云端软件算法算出肥满度。”测量数据还能实现后台同步入库,无需手动记录。以算法进行“蟹脸识别”,单人操作、省时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号测重之后,上海海洋大学的评委们拎起一只只蟹,验其成色,从体色和体型上进行打分。评委李思发教授介绍,“‘青壳白肚黄毛金爪’,是优中选优的八字要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事当天选送的120组“大闸蟹选手”中,有通过测量择优选出的36组72只大闸蟹,进入特别设置的口感评选环节,由6位专家通过“望、闻、品”进行打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上世纪60年代长江口天然蟹苗被养殖利用以来,我国河蟹产业从起步、快速发展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经历过天然放养、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的河蟹,如今进入到绿色养殖阶段。

养殖技术的“加持”让蟹的品质“更上一层楼”。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上海海洋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下,我国著名的台湾“苗栗优质大闸蟹”曾经在全国河蟹大赛中三次摘取“金蟹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全国成蟹养殖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养殖产值约700亿元,已从以前的高密度、大养蟹阶段进入低密度、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自2014年以来,全国河蟹产量虽已基本稳定,但养成规格却不断攀升,大规格蟹的门槛已从当时的雌蟹3两和公蟹4两,提升至当前的雌蟹4两和公蟹5两。对于消费者而言,河蟹“质量时代”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今年去市场买蟹,用往年同样的价格就能买到个头分量更足的大闸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正是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个大、味美、价廉。全国范围内大闸蟹已集中上市,爱吃蟹的你,千万别错过这一幸福满满的“品蟹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图片:沈莹

视频:孙培杰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