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11月15日晚,中国华融(2799.HK)发布《建议变更公司名称及建议修订公司章程》《委任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及聘任副总裁》《主要交易及关联交易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关于出售牌照类附属公司股权的进展》等多份重磅公告。

其中分别涉及拟更换名称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并拟将司徽也调整为中信集团徽标。同时两起高层人事调整落地,其中有中信建投履历的徐炯炜获聘任为副总裁。此外,在5家牌照类附属公司的股权出售完成的同时,将收购中信股份(0267.HK)5.01%已发行股份。

这一揽子举措背后,中国华融全面融入中信集团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加入中信集团以来,中国华融与中信集团及成员单位的协同不断加深,若更名、司徽等变更落地,中国华融将进一步甩掉历史包袱、重塑全新的企业形象,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欲借力中信品牌深度协同

随着定增和股东权益变动,中信集团成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持有中国华融26.46%的股份。自中信集团入主,中国华融在战略、业务、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启了与中信集团的全方位协同。

其中,2022年以来,中国华融围绕中信集团相关战略,制定“一三五”发展战略(即,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并扎实推进相关工作。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华融与中信集团成员单位落地协同项目42个,规模达623亿元。彼时,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在2022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依托于中信集团的产融协同,为中国华融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效益,也成为中国华融探索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上的主打优势,未来将共同打造中信“大不良”品牌。

如今,根据中国华融整体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中国华融董事会宣布拟变更中英文名称全称、简称和司徽(统称“建议变更公司名称”)。中国华融将更换名称中信金融资产,司徽也和中信集团旗下如中信证券等成员单位一样,统一调整为中信集团徽标。

中国华融方面称:“实施更名,有利于体现中国华融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依托中信集团品牌价值,促进业务开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华融高质量转型发展;也有利于突出中国华融的行业特征与牌照优势,体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彰显企业价值。”

目前,该议案还需要中国华融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及相关监管机构的任何必要批准或备案。

对于中信集团而言,中国华融更名落地,将进一步强化彼此间的品牌链接,深化协同发展。早在2022年年初,中信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徐伟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投资入股中国华融,将进一步完善中信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布局,大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板块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助于中信集团更好地践行国家战略。中信集团历来注重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将持续推动五大业务板块与华融公司的协同合作,助力华融提升不良资产业务综合竞争能力。”

入股中信股份加码融合

除了更名外,人事方面,中国华融独立非执行董事卢敏霖获委任为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关联交易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同时,有着中信建投资深投行履历,曾担任中信建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信建投投资总经理的徐炯炜获聘为中国华融副总裁。

这种与中信系品牌链接的加强和人才的支持或还将持续深化。

根据公告,中国华融于2023年11月15日与中信集团及中信盛星(中信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据此,中信盛星有条件同意转让及中国华融有条件同意受让占中信股份已发行股份数量5.01%的股份。交易对价为136.27亿港元。

中信股份是中信集团旗下重要上市平台,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之一,业务涵盖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板块。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信股份的总资产达人民币10976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权益为人民币6846亿元。

对于此收购案,中国华融方面提到:“收购事项有利于提高中国华融资产质量,优化产业布局,帮助中国华融改善财务状况,有效补充资本,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是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的重要举措。中信集团还将通过品牌授权、人员互相交流、资产互相交易,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支持中国华融转型发展,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华融方面也提到,该收购事项正式获批后,拟向中信股份推荐一位董事。“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进一步深化与中信股份的战略合作,充分依托中信股份产融并举优势,发挥‘融融协同’及‘产融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国华融业务转型发展。”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