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童打着喷嚏、流着鼻涕,

杨晓娟用自己的衣服,

紧紧裹住小女孩,

“不哭不哭,阿姨在……”

——第10571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来,请收下包子。您辛苦了。”

这几天,即便是早餐店最忙的时候,

只要看见身着环卫服的工人走近,

90后女店主杨晓娟就会装上两个肉包,递过去。

望着店门口的长队,‍‍‍‍‍

杨晓娟怎么也没想到,

几天前,

自己发乎母亲本能的一次出手,

让小小的包子铺突然“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凌晨两点多起床揉面,

一早上送出40多个免费包子,

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镇,

一家小小的包子铺,

让热气氤氲了整个街道。

早餐店门口的海报上,

写着90后店主夫妻俩送包子的方式:

如果您是环卫工人,

可以到我们店里来领取一份(两个)肉包子。

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天气冷了,

他们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包子,

也挺好的。”

杨晓娟的丈夫郭庆顺说,

环卫工人同自己的作息相似,

非常辛苦,他能够感同身受。

送出去的包子是自己和妻子亲手包的,

看着环卫工人吃完脸上露出笑容,

自己觉得开心。

而支撑“送包子”这个温暖想法的,

是一笔刚刚到手不久的奖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颁奖词: 夜很凉,她的怀抱很暖。 凌晨3点,她追上街头, 抱起陌生的女孩, 带着满怀的温暖和善意。 监控下,看不清她的面容, 但她急匆匆的身影,真美。 那一刻, 她是一个异乡谋生的包子铺老板娘, 也是这世间千千万万个善良人之一。 他们勤劳,质朴,善良,向上, 永远不吝啬为弱小伸出手去。 她说,这是小事一桩。 但我们深知,因为她的善良, 才有另一个女孩的幸运。 这世间最珍贵的, 就是陌生而善良的心。

奖金的背后,

是一个比包子热气更加蒸腾、

更加温暖人心的故事。

02

10月29日凌晨3点,

杨晓娟早早来到包子铺做准备。

突然,一阵哭声引起了她的注意,

“当时我们正在店里做包子,

隐约听见有小孩子的哭声,

就看见有个小孩从店门口经过,

边上没有大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晓娟放下手上的活,

跑到孩子身边,

这才看清孩子只穿着尿不湿,

“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

她看见我走近,

就蹲在路边大哭,全身都在发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晓娟一把抱起孩子回到店里,

女童打着喷嚏,流着鼻涕,

“快去拿件棉衣!”

杨晓娟立即对丈夫郭庆顺说道。

她用自己的衣服紧紧裹住小女孩,

“不哭不哭,阿姨在……”

杨晓娟自己也有个8岁多的孩子,

看到女童独自走在街上,

担心其会被坏人拐走,或被车撞到,

出于母亲的本能,

她心疼地一边安慰,一边教导,

“小孩2岁,我还跟她说,

爸爸妈妈不在家的话,不要出来。”

由于女孩年龄太小,

又受到了惊吓,

无法从她口中得知父母的有效信息,

杨晓娟两口子选择报警求助。

西塘派出所民警赶到并接过孩子后,

细心的杨晓娟担心小女孩在外受凉,

给小女孩裹上了自己女儿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童父母前来致谢

事后,

孩子母亲肖女士表示,

当晚家中突发急事,

夫妻俩不得已匆匆出门,

将熟睡的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

没想到女儿醒来后竟跑了出来。

事后他们抱着孩子,

专门来到杨晓娟的包子铺表示感谢。

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

杨晓娟夫妇觉得,

这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可能就此过去。

没想到,生活对善意的“回应”才刚刚开始——

当获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奖励,

当两人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公众号上,

当陌生的网友看到报道专程开车来买包子,

当老家的亲友看到这件事打电话来点赞,

当老家宣传部的人急匆匆赶到海盐……

他们懵懵地意识到:

我们火了。

火了,但是为什么呀?

面对媒体,

杨晓娟和郭庆顺一遍遍重复:“只是刚好。”

“刚好我们看见了,而已。”

就像此前有老人在店门前摔倒,

打电话报警救助一样,

只是刚好,而已。

他们觉得,这都是应该的。

却不知,凌晨三点的寒夜里,

为生活打拼的他们抱起孩子那一刻,

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03

这是这对90后小夫妻到浙江海盐谋生的第11年。

11年前,

杨晓娟从甘肃天水老家到海盐服装厂打工,

郭庆顺从河南周口淮阳老家,

到海盐同一家服装厂打工,

两人也因此相识、相恋、成家。

加盟早餐店后,

他们把店址选在了一个居民区外面,

“附近有很多老乡,能互相照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间二层门面,

上下两层全年租金6万余元。

楼下是未来,是一家三口的衣食所在。

楼上是生活,是居所,

晚上、周末,

当夫妻俩在楼下忙活时,

女儿就静静在楼上写作业。

夫妇俩起早贪黑、

用心经营着早餐小店,

在忙碌中过着平淡的日子,

守护着他们的小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

郭庆顺用机器制作包子皮,

杨晓娟熟练地转动手腕,

把馅裹在包子皮里。

这样的包子一天要做上千个,

店里最多的就是蒸笼。

“包子都是当天现包的,

不卖隔夜包子的。”

杨晓娟说,

开小店和做人一样,

要诚信要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5时,

夫妇俩已经忙活了2、3个小时,

夜色依旧很浓,

但小店里的包子蒸熟了,

茶叶蛋已经飘香,

等待着即将光临的顾客。

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早上六七点,

“大伙上班去就带走几个包子。”

有时为了照顾生意,

杨晓娟早上6点就把女儿送到学校去。

“我们做生意忙,

孩子跟在我们身边,

也吃了不少苦。”

说起女儿,杨晓娟眼眶泛红。

开早餐店会比打工挣得多一些,

但为了节约成本,

两人舍不得雇帮手。

“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没啥大文化,

靠双手勤劳持家,

守着我们这个小店虽说发不了大财,

但也能顾全一家三口的生计,

生活不就是这样,平平常常最幸福了。”

04

“平淡是福。”

“现在不吃苦,啥时候吃苦。”

那间凌晨三点亮着灯的早餐店,

让全国人认识了一对勤劳质朴,

靠双手改变生活的小夫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眼里,还装着另一群人——

无论四季寒暑,

他们每天最早遇到的人,

一群“更不容易”的人。

“环卫工人四五点就在街上清扫了,

在户外工作肯定是最冷的。”

5000元“天天正能量”奖励,

杨晓娟和郭庆顺一直不肯收下。

他们想到了,用自己的手艺,

加上社会的爱心,

做些从没想过的事儿:

将5000元正能量奖金,

换成包子送给环卫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也辛苦地打拼着,

这份社会对我们的认可,

应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5000元,折成包子是2500个,

但送包子这事,

杨晓娟打算送满整个冬天。

“我们自己贴一点钱,

做善事嘛,这些是不计较的。”

不过,夫妻俩也有个小担心:

“我们是夫妻店,

每天能够做的包子量有限,

万一来领包子的环卫工人多了,

怕招待不周。”

夫妻俩说假如包子不够送,

他们会用店里其他的吃的来做补充,

也请大家谅解。

11月13日,是送包子第一天。

这一天,

杨晓娟把一个个热乎乎的肉包,

亲手递给无数次在夜幕中擦肩的群体。

她的笑,映着他们的笑容,

让整个海盐暖融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卫阿姨王朱根说,

热乎乎的包子吃下去,

马上就暖和起来了。

杨晓娟夫妇特意多包了一些肉包,

但早餐高峰时,

环卫工人来领包子,热情的寒暄,

加上客人们接踵而至,

还是让夫妻俩有些手忙脚乱。

爱心很快得到了更多的回应。

当地的社区、

分管环卫工作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组织环卫工人们分批、

分时段去领取爱心包子,

以避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意。

夫妻俩的举动也再次点燃全网热议。

网友们分享的善意的循环,让人泪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给3岁女孩的一个拥抱,

到给环卫工人的2500个包子,

杨晓娟、郭庆顺两人的2023年冬天,

已然被改变。

从最初的高兴又惶恐,

到如今的坚定,

他们说,包子会继续送,

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会记在心底,

继续踏实、努力的生活,

继续把生活中那些能做的小事,尽力做下去。

而这,

正是凡人微光的真谛:

无需惊天动地,

无需轰轰烈烈,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

伸出手去,

一个拥抱,也足以温暖一个冬天、一座城。

11月15日,

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镇西场北路855号的“众立早餐店”门口,

在到达这座城市第11年,

杨晓娟、郭庆顺收获了一张证书:海盐好人。

他们站在小店门前,

温暖的阳光将他们紧紧包围,

夫妇俩的脸上露出纯净而又温馨的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综合自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谢春晖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胡瑞

大河报·豫视频 特派记者 李玉坤

编辑:河南省市民文化交流中心 梁永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