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1颗氢弹爆炸后,50只军鸽被放飞,它们穿过蘑菇云后竟然全部归巢,其他动物几乎全部死亡而军鸽毫发无损,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1967年的新疆罗布泊出现了一声惊天巨响,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那就是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了。这意味着我国的军事实力再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进行氢弹试爆之前,我国还进行了一项十分特殊的实验:在爆炸范围方圆五十公里内放置50只鸽子,待到试爆结束后统计有多少鸽子能平安归来。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氢弹的爆炸往往会伴随着高温高光以及一定程度的污染,爆炸范围内都会寸草不生,这些鸽子还能活下来吗?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为震惊,这50只鸽子最终全部毫发无损地回到了鸽舍。

原来,这五十只鸽子可并非普通家养的鸽子,而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鸽,跟军犬一样带有“编制”,而且,这些军鸽都“隶属于”云南军区部队,由陈文广首长统一管制。

早在抗日时期,美国的支援部队就携带一批军鸽来到了云南省边境,负责在战场上传递消息。抗战胜利后,这些鸽子也被留在了云南。而陈文广认为军鸽将会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就向组织提议收养这些鸽子,并与中国本土信鸽杂交,培育更加优良的品种。

到了五十年代初期,国家也正式组建了特殊的军鸽部队,陈文广几年来训练的军鸽也全被“征召入伍”。所以在我国首颗氢弹爆炸前,陈文广就携带自己精心培养的50只信鸽参与了这项实验。

按照实验要求,军鸽在氢弹爆炸后要自行飞回到军事基地,但面对氢弹爆炸造成的冲击和伤害,这些信鸽是死是活仍是个未知数。伴随着震耳的爆炸声和升起的蘑菇云,宣告了信鸽们的生死之旅即将开启。

此时的陈文广也焦急地站在军事基地的哨所上,紧张地望着氢弹爆炸的方向。过了大约三十分钟,17只信鸽缓缓地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陈文广见状立刻兴奋地喊道:“快看!它们回来了!”

陈文广立刻对这些信鸽进行了检查,发现它们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一会儿,又有28只信鸽陆陆续续地飞回了军事基地。对于这个结果,众人不由得惊叹这些信鸽非凡的自身导航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随后,有关人员立刻准备将实验结果汇报给了上级部门,正当有关人员准备写下有五只鸽子没能飞回来时,陈文广突然叫住了他:“先别急,再等两天!”

陈文广认为,信鸽的智商是很高的,如果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信鸽往往会暂时飞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停留,之后才会飞回目的地。果然到了次日凌晨,剩余的五只信鸽也平安归来,众人们见状也欢呼声一片。

根据后续调查,这五只信鸽的放置位置离氢弹爆炸低点较近,遭受的冲击也是最大的,因此它们在爆炸时偏离了飞行路线,西北横跨高原和沙漠,飞过2750公里才能回家。这种高难度的长距离飞行,再次证明了军鸽的定向和持久飞行能力达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特殊的实验并不完全是考验信鸽的生存能力,更多的是模拟大型战争背景下利用信鸽传送情报。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的毁灭能力要远远高于二战时期,一旦通讯设施和军事网络系统遭到了轰炸,军队的指挥效率的战斗力都会大打折扣,届时,信鸽这种十分原始的通讯方式就成了首选。

这成就充分证明,传统与先进并非对立,而应该相互补充协同。中国军队会继续发扬这种求实创新的作战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批可敬的军鸽以自己的生命和毅力,为我们树立了宝贵的典范。

#记录我的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