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人走出“情感”陷阱需真情感救援

“两年前,我母亲在某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位情感主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晚都得等该主播下播了才会休息,买了很多这位主播带的货。”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尽管她一再劝阻,但她母亲压根听不进去,甚至还向亲戚、邻居借钱购买直播间商品,以支持这位主播。(11月16日《法治日报》)

当下,网上冒出不少情感主播,戴着“情感专家”的马甲,在直播中分享小三插足、婆媳矛盾、未婚先孕等各类情感案例,且不标明视频内容是否虚构,赢得了众多中老年人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

直播间短视频上瘾,甚至上当受骗,老幼概莫离外。形形色色的“情感专家”诱人,也并非只对老年。在整体上看,这仍然是一个网络直播间、短视频治理问题。刷视频正在全民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业态不断创新的同时,良莠不齐,无序捞金,这一行也的确有点乱。

针对部分短视频内容真假难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部分平台重流量、轻管理,放任导向不良信息传播的问题,只能从着力解决平台审核松、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入手,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用真招实招,进行修补矫正。

对平台企业来说,必须压实审核责任。严格立法定规,细化质量标准,将内容审核的质量效果,作为事关平台企业生死的判定依据。这样一来,才能倒逼视频内容生产者、平台方加强内容审核和安全管控,善尽社会责任,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作为平台企业,怎样在算法与推流上细致甄别,需要做好更细致的内控。对网民而言,怎样跳出算法围攻,也需要提高主动选择意识,强化“算法训练”,自觉过滤信息,不当被动消费者,远离冤大头。

老年人冲网屡屡中招,有多种诱因。不仅有缺乏陪伴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破解“情感专家”的误导,不仅需要家人的温暖,还需要整个社会参与助老。比如,子女多陪伴,帮助老人发现新的兴趣,社会适当开设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等等,有了更多的社交、健身和学习机会,才有利于转移对“情感专家”的“爱”。

让老人摆脱对“情感专家”的依赖,作为子女应该有补位意识。家人主动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网络工具理念,多与老人谈谈“网事”,改善老人的知识结构,提高识真辨假能力,“情感专家”的市场自然就狭窄了。(张全林)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