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话?如果需要我们办的,我们都能办到。”

看着正对向自己的枪口,这位年仅12岁的小红军,极为镇定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

张金龙的话音落下,这个平时杀人不眨眼的土匪竟放了他,在给了他一些银元后离去了。

这位小红军到底提了什么要求,竟让土匪头子放了他?

01不畏死的小红军

1935年秋,在红军突破腊子口准备继续北上和大部队会合之时,年仅12岁的张金龙却不幸在战斗中腿部负伤,滚下了山坡。

山坡的石子刮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强烈的眩晕感让他当即晕了过去。

“孩子,醒醒。”

当张金龙迷迷糊糊睁开眼睛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躺在草地上,而是睡在温暖的床铺上。

眼前站着一个神色焦灼的老人,小小的木屋里却挂着好几张兽皮,而老人身上也正好背着一把猎枪,看起来这是一个猎户的家。

老人见张金龙醒了过来,随即便递给他了一碗水。看见水时张金龙才感觉到了自己干裂的嘴皮,抱着碗一饮而尽。

“你饿不饿啊?这年头日子不好过,我们这里只有些干粮,你拿着填填肚子吧。”

老人的口吻就像是在询问自己生病了的孩子,这让张金龙一时愣了神。

在道过谢后,这位小红军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因为他已经饿了很多天了。

之后的半个月里,张金龙便一直暂住在猎户家中养伤。虽然只有短短半个月,但张金龙却和老两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老猎户说:“我儿子参军的时候,年纪要比你大一些,你才多少岁啊?怎么就想着加入红军了?”

张金龙沉默着没有再说些什么,悲惨的童年使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明白,想要改变这不公的世道,他就必须要投身于革命。

“与其等待被救,不如自救。”

老人感到十分吃惊,一个不过十岁出头的孩子,竟然会有这样的觉悟。

张金龙的到来给两位老人无趣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生机,他们主动提出收养张金龙的想法。

可这个提议却被这个小红军拒绝了,因为对张金龙来说回归部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腿伤慢慢痊愈后,张金龙便开始计划着北上追赶上大部队,可好巧不巧这时又碰上了土匪搜查。

这支土匪是军阀“马家军”手下的。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这个长期周旋在北洋政府和各派军阀之间的武装力量,最终选择依靠蒋介石为生。

而这支武装力量,正好就成了蒋介石“反共”的利器之一,长期游走在山间的马家军有足够的眼线能够为蒋介石提供红军转移的情报。

那天,这支土匪照常在山沟里搜查落单了的“共匪”,而当时正在打猎的老人也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急忙赶回木屋报信。

他吩咐妻子道:“你赶快把这孩子藏起来,我先把他的东西都给藏好。”

但土匪就像吃庄稼的蚂蚱一样,霎时间便将老人的家翻了个底朝天,从床底下找出了一顶红军帽子。

土匪头子拿起手枪,枪口指着老人问道:“共匪在哪儿?交出来,我们就饶你不死。”

老人只好装傻说自己并不清楚这顶帽子是红军的,他是在打猎时无意捡到的。

但狡猾的土匪又怎么会轻信老人的说辞,他们将老人拖出了木屋,狠狠地打了一顿。

藏在角落里的张金龙目睹了一切,他无法忍受这对善良的老夫妇因为他受到伤害,便主动站了出来。

土匪头子见眼前的红军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娃,大笑道:“这红军也太懦弱了吧,竟让一个小孩子来顶他。”

面对土匪的嘲笑,张金龙镇定的表示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他从土匪的手里抢回了自己的红军帽,拍了拍帽子上的灰尘,戴上了帽子。

“我是北上抗日的红军,犯了什么错要被你们抓起来?”

然而这个问题显然问倒了眼前这个土匪。

日复一日在山里搜查“共匪”的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抓共产党人,他们只是依照着上级“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行事。

“抗日也有罪!”

张金龙笑了笑,他把首长讲的抗日道理都说了出来,指责这群土匪道:

“日本人打到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的兄弟姐妹都在受难,你们不去帮忙,反而还助纣为虐想要杀同胞,你是中国人吗?”

土匪因为说不过张金龙,便恼怒要枪毙他,猎户抱住土匪的腿,哭着恳求他放过这个年幼的孩子。

几个手下随即便将张金龙围了起来,用枪口指着这个小孩子,土匪头子还假惺惺地问张金龙还有什么话要说,需要他们“帮忙”的事,他们能尽量办的都会尽量办。

张金龙咽了咽口水,“我有一个要求!不要枪毙我,用刀砍我的头!”

用刀砍?明明用枪才会让他死得不那么痛苦,这小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子弹那么宝贵,为什么要浪费在我身上?用刀砍我还能节省一粒子弹去打日本人。”

土匪头子一时语塞,跟他一个年纪的人见到枪都会吓得腿抖,可这个小孩子竟没有一丝慌张害怕的神情,临死前都还惦记着抗日的事。

这是他头一次感到羞愧,手下的兵也被这个宁死不屈的小红军感动了,大家慢慢放下了枪,土匪头子说:

“你说的对,我们不应该自相残杀,小鬼子才是我们的敌人。”

土匪亲自将张金龙送回了猎人家,在离去前还给他留下了一些银元。不放心一个孩子走远路的老猎人,陪着这位小红军重新回到了部队。

02队伍里的娃娃兵

“娃娃兵”是长征部队里最特殊的存在,年龄在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小红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小鬼”。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红军只能翻山越岭,每天驮着比人还重的行李徒步走几十公里对这些战士来说已是常态。

在行军途中,遇上两座山脊只有一根独木桥连接的情况十分常见。

脚下是湍急的河流,身后是急速追来的敌人,就算只有一根独木桥,红军们也只能硬着头皮过。

而年幼的小红军们却不能像大人那样稳稳地走在独木桥上。据川籍小红军李耀宇回忆,那时就是他打样,附身用双腿骑在独木桥上,双手抓住圆木,爬过桥。

这群“红小鬼”虽然人小但志气并不小。除了做一些帮助伤员打水、洗脚、换药的工作之外,他们常常在队伍遇到难走的路段时,跑到队伍的最前端唱歌,鼓励队员继续向前行进。

过草地的时候,穿着从地主家没收来的破烂衣服、戴着大斗笠的小红军是最特别的存在。

在89师267团的队伍中,有支只有5个人的“娃娃兵”队伍,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6岁。他们因为不愿留在根据地里,便跟着大部队一起行军。

为了保障在漫长的行军途中不会被饿死,他们几乎没有动用过出发前准备好的10斤粮食,四处寻找野菜。

但草地周边的野菜都被其他部队采摘完了,大孩子们只能去更远的地方寻找野菜,年龄较小的孩子则留在阵地,搭建用破被单做的帐篷露营。

贫瘠的草地和恶劣的气候威胁着每一位战士的生命,但因为有这群娃娃兵在,草地中的娱乐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

每当队伍在一个地点集合之后,这些娃娃兵便会主动站出来活跃队伍气氛,唱顺口溜的、表演家乡小调的、跳童子舞的一个比一个厉害。

围坐在篝火周边的大人们也都被带动了起来,在欢声笑语中,大家都忘记了身体上的疲惫,高声唱了起来。

红军在若尔盖草原行军的第五天,大将军陈赓就曾遇见过一名小红军。

这个瘦弱的小红军牵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他看起来都像是好几天没有吃过粮食的样子。

陈赓走到这个孩子的身旁,正当他想要和这个孩子打招呼时,对方却因体力不支晕倒在了草地上。

陈赓赶紧上前将小红军扶了起来,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青稞面团,命令孩子赶快把这个饭团吃掉。

但小孩没有接过将军的面团,指了指自己身后鼓鼓的黑布包说:“我的粮食比您的多,所以您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陈赓点了点头,骑上马便准备继续向前赶路,正当他准备叫上身后的孩子一起赶路时,这个孩子却再次倒在了草地上。

陈赓抱起孩子,宽大的军服掩盖了这个孩子已经饿得只剩皮包骨的事实,他身后的黑布包里装着的只是一个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好几个牙印。

原来这就是小红军所说的“粮食”,陈赓抚摸着孩子清瘦的脸颊,放声哭了起来。

他发誓,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国土,让年幼的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地长大。

03山河不忘长征魂

李爱民、王二小、海娃…正是由这一辈不惧死亡的少年英雄与父辈一起,以英勇无畏的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

在长征路上,像这些为了同伴安危和团队胜利而牺牲自己的战士并不少,就算是一个孩子他们也丝毫不畏惧死亡。

在红军漫长的征途中,物资的缺乏近乎极限,能吃的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周边能吃的野菜也早被吃完了,一个又一个红军因为饥饿倒在草地里。

没有吃的,人就没有劲,在草地中遇见沼泽时就没有力气挣扎出泥潭。饥饿曾一度让人丧失理智,但红军们以极强的毅力挺过了这一劫。

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面对深陷泥潭的战马,曾有人提出割马肉烤来吃,这样大家好有力气走出草地。

但这都被其他战士否决了,因为战马也是他们无言的战友。

对刘华清将军来说,马是他的救命恩人。

在长征的第10天,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红二十五军遇上了生死存亡的一战——独树镇之战。

敌人的5个支队和1个师紧跟在红二十五军身后,在严寒的天气里只穿着单衣的战士们,手都被冻僵了。

在异常险恶的情况下,敌军趁机发起冲击,企图从两翼包抄“围剿”红军。

好在军政委反应了过来,立即发号施令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刘华清在军政委的鼓舞下,高举着枪大喊道:“冲啊!”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

但在突围的过程中,刘华清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腿部,被抬下了战场,因为医疗资源稀缺的缘故,他的伤口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清理。

无法迎接敌人新一轮攻势的红二十五军便立即决定摆脱敌人,冒雪赶路。

腿部受伤了的刘华清被安排留在当地养伤,但不肯离开部队的刘华清坚持要跟着转移,他说:“就是死,我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

戴季英同意了他的请求,将队伍里专门用来驮行李的小马交给了刘华清,让他骑着马走。

图源网络

“如果没有这匹小马,我就没有办法跟上部队的转移。”

长征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险境,跨越万难。

或许有许多红军战士,最初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他们相信拯救天下的穷苦人是他们的使命,于是他们有了不畏死的勇气。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89年,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那些离去的战士依然存活在我们心中。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