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是清代诗人,即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洋绝句第五法的要点: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转折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创作步骤:

起句用描写来点明时间。但须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用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

承句则交代清地点或事情,要紧抱起句 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 。 起承两句 交代清 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则将时间从过去的描写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重来等词语进行转接,另述眼前一事或情景,与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或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产生一种情感碰撞。

合句必须紧抱第三句 ,将事件叙述完整。一般多用眼前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一种隐微的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示范如下: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七绝 步韵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小雨初收岁杪时,寒云落日草离离。

重来白水茶庵外,不觉芦花黏鬓丝。

秋残暮雨、岁杪都是一种时间的表达。第二句都是当时景物的描写。第三句则用“重来”拉回到眼前,第四句以眼前景进行情感对比表达。

两首七绝更喜欢哪首?是原作还是步韵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七绝 步韵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覆船山色少相过,客路情怀春几何。

此日江城好天气,桃花新发柳横波。

这两首手法也是一样,步韵作品即是模仿原作进行二次创作开发的。故此,两首的第三转句基本一样,只是换了个地方名字而已。但是其余三家描写的景物情感不同,读起来各有千秋吧。这也是我常说步韵是学习古人作品创作手法的最好办法,多如此练习,很容易掌握各种诗词技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胡元润画

七绝 依韵胡元润画

湖陂故里营三径,白水山居忝十年。

此日春风元有梦,木棉花火客跟前。

这组七绝第三句也是采用很明显的转接手法,用了“今日”“此日”。但步韵作品一二句,相对做了对仗处理,直接从过去拉到眼前,第三句不但是说现在,也说过去的梦。步韵作品相对原作,稍微复杂一些,情感更为交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七绝 依韵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旅况凄然总未谙,关河饯送树何堪。

几回驿路重相见,待寄梅花到岭南。

两首七绝的第三句都用“重相见”进行转接。原作的结构相对明晰简单,而依韵作品的第三句还用了“几回”,第四句用了“待寄”进行回应。故此结构更显曲折,情感也相对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七绝 依韵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黄昏小筑桃源路,白水茶庵外海桥。

岁晚青衫客相送,龙光塔外起江潮。

这两首七绝结构就比较类似了。尤其第三句只有三个字不同。依韵作品的其余三句都是纯粹景物描写,没有一句是与情感有关的。这是与原作最大的不同。但是最后一句的“起江潮”何尝不是客人的心潮呢?这就是所谓的以景表情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