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报告讯(记者 张华征 桑建伟 通讯员 刘保森)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她(他)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与关爱。在自然界里,动物都懂“反哺”,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孝顺父母长辈,这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担当。通过孝敬和关爱父母长辈,我们能够建立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代表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关“孝心”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二十四孝”里的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等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孝顺父母的典例。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敬老孝老的行列里。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过马路时热情搀扶老人。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文化。《礼仪》中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下违其志”。意思是说,孝子孝敬和赡养父母,就是要使父母心情愉快,不做违逆父母意愿的事情。传承孝道文化意义重大,薪火相传,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向善向好,推动文明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好地助力推动五星支部的创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密市苟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的创建,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抓好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建设过程中,以敬老孝老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抓好亮点,树立标杆意识,扩大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创建提力加速度,要求各村和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好儿子、好女婿、好妯娌等先进人物活动,从而扩大影响,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队伍中来。新密市委常委、苟堂镇党委书记杨翔,镇党委副书记吴旭,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刘东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丽娟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多次到各村进行检查指导。各村纷纷结合各自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此项活动,如小刘寨村在村社区里建起了二十四孝石雕像,并配有文字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简要“二十四孝”内容故事是:

一、孝感动天。舜从小受父亲和后母虐待,尧决定让位给他,舜当了首领还是一如既往的孝顺父母。

二、戏彩娱亲。周朝莱子自七十岁,儿孙满堂,都像孩童一样戏耍、骄憨,让九十多岁的父母愉悦。

三、鹿乳奉亲。周郯子家贫,神医要找他找鹿乳为父母治病,郯历尽艰险,在猎人帮助下,捕鹿治好父母的病。

四、为亲负米。春秋,子路带上东西到百里外换米孝敬双亲。他后来当宰相,写了《孝经》,劝人要孝顺父母。

五、啮指心痛。孔子的学生曹参被誉为“宗圣”,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以父母和儿子血肉相连的故事教人孝顺父母。

六、单衣顺母。孔子的学生闵损受尽继母的虐待,父亲要赶走继母,闵损还是劝父亲把她留下,终于感动了继母。

七、亲尝汤药。刘恒当上皇帝后,既要日理万机治理国家,还要为卧床的母亲亲口尝药,侍奉周到。他的孝名闻天下。

八、拾葚供奉。西汉末年兵荒马乱,蔡顺天天上山拾桑葚,把又软又甜的桑葚给母亲充饥。

九、刻木事亲。东汉时孤儿丁兰,每当看到别人孝敬父母时,总是很羡慕,因此他刻木为像,寄托自己对父母的怀念。

十、涌泉跃鲤。汉代姜诗宁愿自己吃苦,受委屈,也尽量满足母亲喝江水和吃鲤鱼的怪癖。

十一 、怀橘遗亲。三国时期,陆绩六岁时到朋友家做客,主人拿出橘子招待。陆绩临行时不忘给母亲带两个,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

十二、哭竹得笋。晋代孟宗为了满足老母的需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在寒冷的冬天挖到鲜竹笋来孝敬父母。

十三、 扼虎救父。晋代杨丰和十四岁女儿杨香遇到猛虎,杨香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猛扑去,忘记了自身,一心想救父母。

十四、尝粪心忧。南齐庚黔娄为救治父亲,先是弃官,后又发誓用自己的生命替代父亲,感动了上天,父亲的病也好多了。

十五、行佣供母。后汉江革,战乱中背寡母逃难,遇贼欲劫,哀求得免,后来流落他乡,给人家当佣人来供养母亲。

十六、乳姑不怠。唐朝,唐女嫁管家后受婆婆虐待,当婆婆不能吃饭时,她不计私仇,而用乳汁喂养婆婆。

十七、亲涤溺器。宋代黄庭家富,宁背弃官,也要亲身为母亲打扫房间,抓药熬药,甚至不怕脏臭,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

十八、弃官寻母。宋代朱寿昌为了寻找亲生母亲,放弃荣华富贵,放弃升官进爵,吃尽了苦头,终于找到了母亲。

十九、卧冰求鲤。晋代王祥继母十分苛刻,天寒冰冻,要王翔抓鲤鱼供她吃。王翔解衣卧冰上,冰层突然自破,从中跃出鲤鱼。

二十、扇枕温衾。后汉黄香九岁失母,夏天为父枕凉,冬月以身暖被席。尽心伺候父亲。

二十一、闻雷泣墓。魏朝,王裒知道母亲害怕雷声,其母死后,王裒每遇风雨雷声,便奔至墓前。跪拜哭告:“裒在你身边,母亲不要怕”。

二十二、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父亲死时无钱埋葬。便把自己卖掉换钱埋葬父亲,孝心感动天上。

二十三、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家贫,床无蚊帐,每当夏夜,便在父母身边为其驱蚊,让蚊到自己身上吸血。

二十四、为母埋儿。汉,郭臣家贫,生育儿三岁,家中食粮不足,为照顾母亲。便埋了儿子,以节省口粮孝敬母亲。

“二十四孝”为后人做出了楷模,不断启迪着后人奋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村还把此街道命名为孝文化街。街两边还树有孝文化的标语,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等,供广大群众平时进行学习借鉴。此外,该村连续七年举行孝道文化节活动,每年都投资十多万元,为全村3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至1000元的红包和米面油,对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儿子、好妯娌、好女婿等先进人物进行公开的表彰和奖励。此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受到了百姓和领导的好评。在小刘寨村的影响下,全镇各村都结合实际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如靳寨村开展了在重阳节来临前举行给老人送衣物活动、文艺节目表演,表彰孝老敬老的各类先进人物;石庙村开展为老人洗脚活动;樊沟村为老人送红包活动;申门村、劝门村、方沟村、付家门村、养老湾村、栗树岗村等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重阳节这天开展关爱老人的各项活动,其他各村都开展评选先进活动。全镇呈现出相互学习,比着开展敬老孝老的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全镇共评选出好媳妇、好儿子、好妯娌等各类先进人物12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全镇五星支部的创建和文明村创建工作,亮点标杆效应显现。各村都在积极争创五星支部和文明村,,其中小刘寨村已创建成为河南省文明村,今年计划创建全国文明村和五星支部村。该村各项工作均走在新密市的先进行列,起到了标杆作用和以亮点带面的效应。通过这些活动地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全镇争创五星支部和文明村劲头,充分体现了关爱老人、敬老孝老传统美德在苟堂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