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礼,即指人们的饮酒规矩、仪节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由此可知两点:一是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二是酒礼的作用是“分尊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礼分尊卑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 的美誉。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人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顺利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

被雅化的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 “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

古代的酒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公首先提出酒德

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是周公,他反对酗酒,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人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制有度,不强劝酒

中国传统主张让酒回归到文化的本位,讲求以下的酒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量力而饮。即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要正确估量自己的饮酒能力,不作力不从心之饮。过量饮酒或嗜酒成癖,都将导致严重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节制有度。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过八分,这样才饮酒而不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不强劝酒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因此,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热情,又要诚恳;既要热闹,又要理智。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