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一种强大又令人讨厌的昆虫。

人们讨厌蟑螂,一是因为它样貌丑陋,二是因为它传播疾病,而最令人光火的一点就是,这东西怎么杀都杀不灭。有时找到了一种效果很好的杀虫剂,但没安静多久,或三五月,或一两年,蟑螂就又冒出了头,而原本好用的杀虫剂此时却也像失效了一般,不再有用。蟑螂为什么这么难以杀灭呢?在我国,最常见的蟑螂有两种,一种是南方的大蟑螂,学名为“黑胸大蠊”,另一种是北方的小蟑螂,学名为“德国小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北方常见的德国小蠊为例,人类与它的斗争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17世纪。

德国小蠊原本并不是生活在德国的,而是原产于东南亚,后来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了欧洲。由于这种昆虫的繁殖能力极强,仅仅用了半个世纪,就遍布于欧洲各地。最初发现这种蟑螂的是德国的博物学家们,所以这种蟑螂也就有了自己的专属名字:德国蟑螂,即后来所说的德国小蠊。不久之后,随着欧洲诸国对于美洲的探索,德国小蠊又来到了美国,并在这里定居,不久之后就在美洲随处可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小蠊的全世界泛滥,让化学家们下定决心要杀死它,于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杀虫剂DDT被用在了它们的身上。

由诺贝尔奖得主Paul Muller所发明的DDT一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只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德国小蠊就对其产生了抗药性,8年之后,再想用这种杀虫剂杀灭蟑螂,就得将浓度提高300倍才行。没有办法,化学家们只能再研制新的杀虫剂,于是二嗪农、马拉硫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相继出现,但这些杀虫剂的命运与DDT一样,一开始相对有效,可过不了几年就渐渐无用了,甚至有的杀虫剂只出现了不到一年便没有了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蟑螂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杀?

这是因为蟑螂的消化能力很强,它们的体内存在着丰富的蛋白酶,可以将多种物质消化代谢掉,再加上其种群数量十分庞大,基因多样性异常丰富,所以总是会有一些个体对特定的杀虫剂免疫。因此当一种杀虫剂来袭之时,总是会有一小部分个体存活下来,而这一小部分个体凭借着自己优异的繁殖能力,在一年之内就能使自身的数量增加60余倍,用不了几年,整个蟑螂家族就都是对这种杀虫剂免疫的个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进化的本质原本上是“物竞天择”,而人类使用杀虫剂杀灭蟑螂的行为实际上是将“天择”变成了“人择”。

每一次新的杀虫剂出现,就会对蟑螂家族进行一次筛选,将那些耐药性更强的个体筛选出来,这样一来其实等于加快了蟑螂的进化速度,所以这种昆虫几乎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强。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超级细菌问题,同样都是“人择”加速了生物的进化速度,从而让它们变得难以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说来,蟑螂就没有办法杀灭了吗?也不是。

要想彻底杀灭蟑螂,只是在杀虫剂上推陈出新是不够的,与其想方设法去杀灭它,倒不如去改变它。比如通过改变一些蟑螂的基因,让它们的后代失去危害,并逐渐取代其它的个体。又或者用一些进化速度更快的生物来对付它们,比如病毒,通过让一些个体感染失去繁殖能力的病毒,再将这种病毒在蟑螂群体中广泛传播,来让它们逐渐灭绝。当然,一些个体可能会对这些病毒产生免疫,但病毒本身也会不断进化,而病毒的进化速度很可能比蟑螂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