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入秦时期的秦国背景,刚经历数代乱政,献公本人就是被政变流亡,又归国政变夺位,虽然平稳传位给了孝公,但是仍然中央权力不集中,世家大族坐大,民间以村落宗族为单位私斗成风。商鞅力推的中央集权和重律严刑,绝对是有利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叔座向魏惠王举荐商鞅,结果魏惠王没听,商鞅跳槽到了秦国,实行了三部的改革,废除了井田制,鼓励开荒,开了归自己所有,重农抑商。二户籍制度(为了让人口变多)一家成年男子不许超过两个。三,军功制度,人头(首级)多可以,升官,当官的也需要立军功,因为动了贵族的蛋糕,秦孝公死后就没人给商鞅撑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就是硬生生的打开了底层向上的通道,还把这条通道用律法的形式牢牢固定在秦国命脉上,利益受损的只有大贵族。王权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商鞅的死因只能是秦孝公死前没有彻底消灭老贵族,孝公死后就是这群人疯狂反扑。对于秦孝公来说,商鞅变法使得国家机器强劲起来,王的权力更加集中,底层逻辑就是削弱贵族权势。底层百姓通过军功进入朝堂,挤占贵族朝堂话语权,更多势力相互制衡,秦孝公权力稳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作为奴隶或普通农民,贵族的欺压只会更狠,整体国力弱,普通百姓只能更惨,流亡别国,只有自己祖国家乡强盛,他们也才有更好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惠文王杀商鞅有很多理由,但私仇应该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惠文王的心胸不至于小到这种程度。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为了安抚贵族,商鞅的变法和历史上的其他变法还不同,历史其他变法谁都没有像商鞅一样变的这么彻底,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的这次变法直接推进了奴隶变封建,对贵族的打击是极其彻底的,所以惠文王杀商鞅就是为了稳住贵族,让自己坐稳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从宏观来看,商鞅变法之后形成了封建法治体系,并且在惠文王上位的时候法治的观念就已经深深烙在秦人心中了,已经不需要商鞅再去监督执行了,而当时的秦国有两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那就秦王和商鞅,而封建法治体系最多能接受一人在法律之上,所以商鞅的存在其实也是在冲击自己的变法成果,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权力太大,朝廷里商鞅位居高职的朋友太多,并且他有自己的封地,还有自己的军队,功高盖主。秦惠文王作为新王必须得除商鞅,但是商鞅是功臣毋庸置疑,所以他就借了赢虔和老世族的手杀了商鞅,然后再以商鞅之死限制了老世族的复出。商鞅惹怒了贵族,贵族之怒全部集中于商鞅一人,为了平息他们怒气,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后来又给商鞅平反,把这帮阻挠变法的贵族全部杀了,从此秦国再无一人反对变法,秦法得以一直实行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至少开辟了个晋升通道,搁在奴隶社会,奴隶世世辈辈为奴,在军国统治下百姓在变法之前也从未闲着。驭民术在这之前孔游历时就宣传过,晋升通道也一直都在改善,赏罚分明,举荐孝廉,九品中正,科举,高考,无不都是和所谓的驭民术的背道而驰的,都是对固有上层阶级的冲击。驭民术在商鞅之前就被孔提出,如果商鞅率先提出驭民,那和变法就是自相矛盾的,这矛盾可能就是对贵族的妥协,个人觉得当时百姓奴隶都是感谢他的,这在当时奴隶社会至少是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