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对《我本是高山》的讨论。

这部影片是海清主演,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创作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没上映时,大众很期待。

因为它本身的故事就很打动人。

张桂梅是57年的,83年调到子弟学校当中学教师,88年考入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在丽江认识了她的丈夫,两人90年结婚,一起在丈夫老家任教。

不幸的是,96年张桂梅丈夫因胃癌去世,之后张桂梅申请调离了当地,去到了华坪教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7年4月,张桂梅查出了子宫瘤,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但她没有去治疗。

原因是没有积蓄了。

丈夫患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钱,张桂梅拿到检查结果后,从医院到学校走了很久很久,很纠结也很难过,她想着自己活不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这件事被学校老师们知道,安慰她去放心治疗,县长知道后也来告诉她:不要怕,我们县再穷都会救活你。

之后县里开妇代会,大家给张桂梅老师捐钱。哪怕是山里的妇女手里只有5块也捐了出来。

97年,山里,5块何其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张桂梅没有第一时间就去治疗。

当时她代了四个班的课,没几个月孩子们就要升学考,一直坚持到7月,把孩子们送进考场,她才住进医院,手术后医生说:常人根本无法想像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肠子都粘连贴到了腹后壁上。

可世界上却有这样一种人,她不谈自己的痛苦,总谈他人的付出。

张桂梅说自己没为这个小县做什么,却给小县添了这么大麻烦。被救下来的她要做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张桂梅老师不遗余力投入到了当地教学中。

然而她渐渐发现有一些女孩读着读着就不来了,为了弄清楚原因张桂梅去到大山里走访,发现才十几岁的女孩被嫁出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女孩们回来读书,她拿出了自己的工资,承诺不让这些家庭出一分钱。

工资不多,自己就少消费一点。

吃馒头,喝白水,一天顶多花3块钱,衣服基本不买。

张桂梅说她可以让自己班上的50多个孩子不因为贫困而辍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年,华坪有了一个福利院,捐助者指定让张桂梅当院长。

因此,她又成了被遗弃孩子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段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建立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

当时也有人不赞同,觉得什么年代了,还把男女分开上学。她不服气,别人越说她越想干。

因为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为什么不男女一起收。

因为很多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

家访时,她发现学生家里,高三的姐姐在家里干活,初中的弟弟送去补习,她当时非常生气,这更坚定了她办女子高中的念头,觉得把命搭上都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张桂梅老师确实把自己全部投入到这所学校里。

她开始四处奔走,为学校筹钱。

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拿着各种证件到处去找人捐款,可常常被人认为是骗子,几年下来只筹到一万多块。

直到2007年,她成为人大代表,事情出现了转机。

当时县里给了她7000块,让她买衣服,她没有买而是买了电脑,后来穿着破裤子去北京开会,被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给看到了。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可细想却是人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报道之后,市里和县里各出了100万,08年,华坪女子高中开学。

然而,这只是长征的第一步。

开学半年后,由于条件艰苦,以及学生们底子不好,教学难度大,17名老师就走了9个。

当时县里差点准备把学生们分流到其他学校,是张桂梅准备交接资料的时候,看到剩下的8个老师有6个是党员。

一下子,她就支棱起来了。

信仰,让这些老师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后来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拼搏的故事。

有男老师结婚一天就立即返回岗位,有女老师做肿瘤手术,说能穿衣服就马上回来,学生们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睡觉,玩命刷题,分分钟不浪费。

张桂梅则是一直守着她们,比她们早起,比她们晚睡。这些年操劳下来,身上已经有30多种病,碰一下就疼,说手臂上长了瘤。

但她依旧不提自己,每次采访提到最多的是学生,是希望。

她想让山里的孩子都考上一本或者双一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有一个细节,张桂梅老师真的很温柔。

她说不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于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她称那些孩子为大山里的女孩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张桂梅老师已经送2000多女孩走出了大山,改写了2000多女孩的命运,故事依旧在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有制片方把张桂梅的故事搬上荧幕,怎么不叫人期待?

她像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一颗星,具有高尚的人格,坚韧的品质,从苦难中来,往光明处去。

世俗之人很难成为她,但都敬佩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没想到,电影还没正式上映,仅仅是点映就引发了巨大的讨论。

争议点主要有3点。

一,吐槽塑造的酗酒母亲形象失真。

看过电影的网友说影片中有一个被丈夫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的农村妇女,这位母亲整天在家里喝酒,喝醉了就打女儿,导致孩子不想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去找了预告,确实有酗酒母亲的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无法理解。

大山里酗酒的母亲?这词未免过于小众。

不说酒这种东西在大山属于奢侈品,就算喝得起,不管是城市、农村还是大山里,酗酒父亲的数量永远绝对性碾压酗酒母亲的数量。

况且,现实中的酗酒原型明明是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对于女学生的塑造失真。

已观影网友表示,影片中一开始塑造女孩们的不懂事,是跑去城里游戏厅打游戏,上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告和花絮里我找了一下,没有直接找到女学生逃学去网吧的片段,找到的是女学生被“张桂梅”批评的片段。

网友依然纳闷,大山女孩要么是干农活,家务活,带弟弟妹妹,要么是嫁人。

她们穷到连鞋子都是破的,哪儿还有钱去网吧和游戏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对于胡歌戏份的不理解。

胡歌在这部影片中演的是张桂梅老师逝去的丈夫,时长不长,就几分钟,闪回了四次。

已观影群众表示每一次遇到低谷和困难,胡歌就闪回,仿佛给人感觉张桂梅心中的支撑都是来源于亡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张桂梅老师在采访中确实提过她的丈夫。

想起丈夫时落泪,怪自己无能没治好他的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她也提到,选择一件事就是有牺牲的,她舍弃了自己的家(不知道是不是指丈夫的父母),成全了孩子们。现在她也做的差不多,到时候回去陪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从其他采访中结合看,张桂梅老师是一个相当悲悯坚韧且选择了就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人。

她或许怀念亡夫,或许有脆弱时刻,但那和精神支柱的确不一样。

张桂梅老师的出发点是学生,支撑她走下去的是坚定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从华坪女高出来的学生评价:和胡歌的那段剧情,扭曲了张老师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开这些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些关于女教师的塑造以及一些为了展现冲突的剧情,观众也不满意。

要说,一部电影拍出来有观众喜欢,也有观众不喜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如果引发了观众大面积的吐槽,说明它可能确实存在某些问题。

观影后,影片中的“局长”原型也站出来表示,他很敬重张老师,他从来没有吼过张老师,张老师也没吼过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另一位看了点映的女学生也表示,张老师对她很好,没有电影中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影片确实有为了戏剧化而放大冲突的改编。

既然有改编,那就得接受观众对于改编部分的不满。

令我目瞪口呆的是这部电影遭到吐槽后,主创方的迷惑操作,堪称负面公关案例。

先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表示这部剧并没有故意矮化女性。

说有家暴妻子的丈夫,逼女儿妹妹嫁人的父兄等等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要么是瞎了要么是失忆了。

说影片中张老师明明拯救了酗酒的母亲,这是女性互助。

编剧:你们指责这部分剧情就是污蔑张老师,不希望看到她拯救女性。

还飙出一句:我tm是高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讨论的是怎么把A改了,她却辩解她还写了B,这不纯纯对牛弹琴吗?

以及,电影是电影,张桂梅是张桂梅,指责电影就是污蔑污名张桂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法和观众心平气和的探讨就算了,后来编剧干脆两眼一闭,说这部电影被黑了。

粉圈思维真是要不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剧失态后,网友挖出这部电影导演,之前导演过《1921》。

剧情也很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剧下场后,电影频道也进行了参与。

效果依旧不好。

同样没有谈电影改编触动了观众的敏感神经,只谈人与亦云,说有人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泼脏水。

最后称自己为“正义的六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想而知,也遭到了网友嘲讽。

人们想看的是你如何面对批评,如何接受和改变,不要再出现《最美逆行者》里同样的错误,但依旧没等到。

后来吴越也参与了进来,表示坐等网络实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演了《前半生》的吴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mmm……也被骂了,网友说208永远无法站在观众角度考虑。

被骂后,吴越提到的还是网暴话题,而非电影改编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想到很多事。

之前冯小刚也和观众对着来,说豆瓣上的网友是大尾巴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垃圾电影,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上映后,豆瓣评分从6分掉到3.3分(现在4.1),当时王家卫发文:我喜欢。

之后半个娱乐圈转发:我喜欢,只有显眼包王传君说:我不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与不喜欢都不要紧,你可以喜欢,别人也可以不喜欢,大家都有眼睛,最后自会分辨。

重点是:不要和观众呛着来。

观众永远是影视作品的上帝,或许观众欣赏水平不一,但观影如同吃饭。

好吃就多吃两口,不对口味就少吃两口,真吃着吃着骂出了口,那肯定是它难吃。

作为厨子,要么闭嘴,要么反思,要么真诚解释,左一个电影被黑,右一个骂群众没品位。你想想,这餐厅生意能好吗?

据最朴素的经验,大概率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