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1987年,印度再次挑衅我国边境,本是一触即发的战争,印度却在最后60秒下令撤军。

那么,这次危机因何而起?他最后选择撤军是害怕了吗?

关于中印边界冲突,一直是个老问题了。最严重的一次就是1962年中印双方的领土纠纷,从1961年到冲突爆发,印方一直在我国设立侵略点,最近的一次离我国的哨所只有几米。

我们对印度留有余地,但他们却一意孤行,最后已经无需再忍。历时一个月,我国把印度打得落荒而逃,在各方面获得全胜。

可惜这场反击战并没有打消印度的气焰,在某种程度上,印度只是学会隐忍。

同时,这段时间印度也换了几个总理,他们和原来的总理尼赫鲁持有的态度不太相同,导致印度开始韬光养晦。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国力变得强盛了。

印度原来的小心思复燃了,他们重新实施了尼赫鲁当年的政策,在我国边境上挑衅,妄图蚕食我国领土。

1981年,印度提出要保护达旺地区。

同时,印度开始“向前进”。明明属于争议地区,并不是印度的领土,他们却派兵前去,不断渗透我国领土。

更过分的,他们还恬不知耻地表示这是“加强边境薄弱力量”。

1983年,印方每年还会派出情报小组进行探查,在情报上掌控我国情况。之后,他们又深入到了旺东地区,厚颜无耻地设立哨点。

但是到现在为止,双方还处于对峙阶段,虽然局势僵持,但是未曾点燃火星。

1986年,发生了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

当时的印度方面,上台了一个十分强硬的人——陆军参谋长森德吉。相比来讲,他是一个激进、执行力很强悍的人,是彻彻底底的鹰派。

在他上台之后,明确地把“开战”提到了日程。

他甚至提出,一旦开战,就绝不能在自家打。很多人认为,这番话的意思,代表着印方可能有进攻的意图。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内部的矛盾,也让他们对华战略产生了新的变化。

我们不得不做出更明显的反抗,很快,我国派遣了边防军来到旺东地区。

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建立了边防的防御工事、道路,甚至是直升机。被我们的执行力震慑之后,印方也更加紧张了,双方展开了正面的对峙。

在经过一番对峙之后,印度依然没有悬崖勒马。

1986年12月,他们在我们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邦”。

1987年,他们就开始大量增军,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演习,这无疑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他们部署了12个师和很多独立旅,甚至还有5个战斗机中队。这几乎已经是进入到了备战状态,他们跨过“麦克马洪线”,还建立了很多个哨所。

根据印度报纸报道,印军已经计划用一个师的力量来清除我们的边防军

印度这么强硬,战争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了。然而,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他们却在最后一分钟撤回了攻击命令。

2.

1987年,中印剑拔弩张,印度却在最后60秒撤回攻击。从主动挑衅我国,到鸣金收兵,印度的行为在国际上引起了许多的关注。

那么,印度为何这么做呢?

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印度为何挑衅我国说起。

印度之所以一直侵略我们的边界,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麦克马洪线。不管是1962年的冲突,还是1987年的挑衅,都和这条线密切相关。

很久之前,我国和印度的边境线都是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墨守成规、互不侵扰。

直到清王朝时期,我国和印度都陷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英国一方面想要把持印度,一方面又不想放过在中国的利益,他开始插入到中印边界问题中。

在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控制达到顶峰,而由于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英国在中国讨不了好,英国便打算扶持印度。

英国另辟蹊径,只要帮印度抢了中国更多的地盘,那这些地盘不也是英国的吗?

1913年到1914年,英国、印度背着中国划了一条线,以这条线为界,印度占有了许多中国的领土。它就是——麦克马洪线。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直不承认这条线。

这是在英国侵略印度时划下的,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情况,自然就应该重新再议。但是印度怎么会吐出吞下去的骨头呢?这条线上的许多领土,也就成为一再争议之地。

1987年,印度就再次在这条线上叫嚣,准备蚕食我国。

但是我国却不会坐以待毙,印度举行了大规模的军演,我国也举行了“874”军演进行反击。

最开始,我国的边防部队打算在克节朗河设点,然后逐步创设对我们有利的局面。这个点要符合能长期生存、站得住扛得住的特点,还要找机会过去。

我们牢牢把握了时间和位置,和印度进行了蚕食和反蚕食的斗争。

同时,我们还做好了工程保障任务。1987年4月3日,西藏军区工兵15团用了107天,修建、抢修了多个哨所。

面对做好了万全准备的我军,印度也不敢过于自信。

他们虽然有武器,但是我们的武器也不逊于他们。同时,我们还有着工程保障、粮食保障,他们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如果真的爆发战争,印度可能也和1962年一样,最后被我军全线击溃。因此,印度更多是进行语言上的挑衅,喊喊“消灭边防军”的口号罢了。

在最后选择撤军,就证明了印方不想彻底和我们闹翻。

他们就像之前一样,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挑衅、威胁的事。一旦我们做出反抗,印度知道自己打不过,就不敢动手,只能偃旗息鼓了。

而纵观我们和印度的关系,似乎一直处在这种忽高忽低中。

3.

1987年,因边界遗留问题,印兵围堵边防军。而由于边界划分的问题,中印关系始终跌宕起伏。

那么,中印双方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呢?

20世纪50年代,我们和印度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印属于相邻的两个人口大国,他们的建交对于两国的发展、亚洲地区的繁荣,甚至是全世界来讲,都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文化不同、经济差异,还有边界争议,两国的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

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之后,两国关系跌到谷底,双方互相撤回了大使,外交上也趋于冷淡。过了几年之后,双方的关系才慢慢缓和,但是依然没能取得大的突破。

两个国家是亚洲的人口大国,在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遭遇。同时,我们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和社会上都会面对着许多同样的问题。

比如,西方国家曾向我国转移制造业,利用我国的低廉人工成本。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又开始把目光转向印度。

印度能成为他们的替代品,可见,中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相似的。

基于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双方的关系慢慢开始改善。1976年,我们又再次互相派遣了大使,在互派大使两年之后,印度外长又进行了访华。

印度开始主动示好,抛出了橄榄枝。

20世纪80年代,我们始终在寻求利用外交关系、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改善中印边界问题。虽然1987年边境局势不稳,但是双方都在尝试中曲折前进。

和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威胁不再是主旋律。

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1987年,印度最终还是放弃了攻击意图。同年6月,边境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印度外长抵达北京做了非正式会谈。

会谈时,印度外长传递了总理的口信,那就是希望两国可以重归于好。

这个信号表明了双方改善关系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不管什么都不能阻拦了。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和夫人来到了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双方关系终于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有人认为,拉吉夫或许早就有意改善与中关系,不然在整个80年代双方也不会缓和关系。但是由于他政权不稳,受到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不得不暂且加剧冲突转移矛盾。

不管这种猜测是否成立,他主动和我们交往,都使得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也为之后两国的友好往来打下了基础。

经过坦诚对话之后,双方谋求共识,达成了关系上的解冻。

此后,双方建立了传统友谊,1993年,还签订了关于边境的协定。这些年来,双方的关系已经开始了新航程。

我们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2008年的前六个月,双方贸易总额就达到了290亿美元。

新时代下的国家关系,不应该是威胁、恫吓、冲突,而应该在彼此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实现互利共赢。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双方人民,还有全世界的利益。

参考资料:

①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 20 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吕聪敏

②987年中印边界危机回顾与反思.姬文波

③林良光等著.当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