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我本是高山》的电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小规模放映,这部电影是基于获得“时代楷模”和“七一勋章”的张桂梅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一场由《我本是高山》引发的网络骂战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却因为剧情和人物设定的硬伤,以及主创团队态度的大问题,而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争议的核心在于,观众对电影的期望与剧情改编之间的落差。毕竟,电影的宣传点就是基于张桂梅老师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张老师创建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使山区的女孩能够免费接受教育。

她的努力帮助了2000多名女孩实现了大学梦想,让她们在各行各业中闪耀。张老师不仅是一位无私奉献、勤勤恳恳的教师,还是激励无数女孩的光芒。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主题本来就少见,更不用说是关于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女性的故事了。观众自然对如何再现张老师的经历、展现她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充满期待,但是电影展现出来的东西却让观众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电影似乎没能完全满足观众的胃口。想象一下,观众们带着一大桶爆米花,满怀期待地坐在电影院里,准备看张老师如何在大银幕上展现她的超级英雄技能,结果看到的是一部被改编得有点面目全非的故事。

有些人觉得这电影就像是把张老师的故事放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里,然后再用现代艺术的方式重新画了一遍。

编剧和导演站出来为电影辩护,就像是在说:“别急,我们只是加了点料,让故事更加美味。” 可是观众们好像并不买账,他们更像是在说:“我们想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张老师,不是加了花里胡哨调料的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一部被高捧的影片,会遭遇这样的争议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的剧情和人物设定。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被描绘得过于简单,仿佛只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审美而存在。她们的行为和思想缺乏独立性和深度,使得观众很难对她们产生共鸣。

同时,影片在表现女性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时,也显得过于肤浅和片面,让人不禁怀疑制作团队对女性角色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入。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面对这样的批评,主创团队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们不仅没有虚心接受批评,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一位编剧更是语出惊人,将观众的批评视为无稽之谈,并指责观众没有看懂电影。这种傲慢的态度,无疑让原本已经千疮百孔的电影更加雪上加霜。

在众多批评声中,张桂梅学生的评价尤为引人关注。她们以犀利的言辞直指影片的要害,不留情面地指出电影的问题所在。

她们认为,电影在表现女性角色时过于平面化,未能深入展现女性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同时,她们也对电影中呈现的女性贡献提出质疑,认为制作团队将女性的贡献简化为爱情和婚姻,而非真正的事业,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女性角色的极度轻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我本是高山》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影片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也显得非常生硬和突兀,让人难以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真实情感。

而制作团队对性别的偏见更是让人感到遗憾。他们将女性的贡献简化为爱情和婚姻,而非真正的事业,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女性角色的极度轻视。

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一个笑话,而这个笑话背后反映出的制作班底的矛盾和别扭更是让人感到无奈。

原本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展现女性魅力和价值的佳作,却不曾想它却成为了性别歧视和偏见的集中体现。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为制作团队感到遗憾,同时也为观众感到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场争论就像是一场关于“到底加不加料更好”的大辩论。但不管怎样,这部电影肯定在人们之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张桂梅老师的伟大事迹。

不管电影怎样,张老师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感人和鼓舞人心了。毕竟,不是每天都有人能像张老师那样,用无私的奉献改变那么多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引发的网络骂战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制作团队的问题所在。

他们缺乏对女性的深入理解,也缺乏对观众的尊重。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这部电影的失败和人们的嘲笑。希望未来的电影制作能够吸取这样的教训,用心去创作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