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11月17日,《云去山如画——抗战时期国立艺专昆明安江七百天》(以下简称《云去山如画》)新书首发仪式举行。该书由昆明市政协组织力量历时近五年年精心编纂完成,人民出版社出版,真实再现了在抗战烽火云南人民与国立艺专师生共同守护艺术教育星火的历史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是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前后迁往昆明的高校,其前身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20世纪初民族救亡图存背景下先后成立的两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平艺专南迁,到达湖南沅陵后与西迁的杭州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39年1月,国立艺专师生再迁往昆明。国立艺专到昆明后临时租借校舍,校长滕固和几位老师居住在东寺街昆福巷平安第的一所宅院里,其他师生则借位于文林街昆华中学做校舍,随后又迁入兴隆街昆华小学开展教学。为了躲避日机轰炸,1939年12月迁往当时呈贡县(现为晋宁区)的安江村,在这个条件艰苦但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乡村坚持办学。在安江村,国立艺专师生度过了一段“最安定的时光”,村民待这些大学生如同儿女,艺专学生也在安江村开办村民夜校,教村民识字,帮村民扫盲。1940年8月,国立艺专在安江村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40年10月,国立艺专前往重庆,直至抗战结束后分别回迁北平和杭州。

国立艺专学生在西迁昆明的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艺专学生在西迁昆明的途中
1939年,国立艺专师生一路颠簸到达昆明,首次感受到四季如春的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国立艺专师生一路颠簸到达昆明,首次感受到四季如春的阳

国立艺专被称为“艺术界的西南联大”。这所抗战流亡途中“漂泊的殿堂”在昆明期间,不仅保留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薪火,云集了赵太侔、潘天寿、常书鸿、王临乙、秦宣夫、关良、吴弗之、张振铎、李朴园、邱玺等艺术大师;也培养了吴冠中、董希文、李可染、朱德群、赵无极、张权、李霖灿等一批艺术大师,同时教学体系上努力改革创新,首次将中国画和西洋画分科教学,这个教学设置一直影响到当今艺术教育。

《云去山如画》一书,阐述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的特点,讲述了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两校合并成立国立艺专的背景,以及200余师生冒着抗日烽火从沅陵到昆明的艰难历程;讲述了国立艺专克服战时各种困难,坚持教学,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系统的介绍了上世纪初“西学中用”的艺术思潮,填补了国立艺专在昆明的校史资料空白。

《云去山如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去山如画》

全书采用了一种记录和叙事的方式解读历史,记录了国立艺专在安江村教学、创作写生、生活趣闻,以及他们与村民间的友情、对乡村文明的传播等系列场景,也记述了中共党组织在学校的革命活动,记述了艺专师生同仇敌忾,在昆明街头,宣传动员群众一致抗日的系列活动,同时穿插了国立艺专师生离开安江村后对这个美丽乡村的思念之情。

本书收集了该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和大量从未面世的历史照片,对国立艺专师生和他们的艺术成就作了简略介绍。比如中国抽象油画之父——吴冠中;敦煌艺术的保护神——常书鸿;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人院士——朱德群;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董希文;东方茶花女—— 张权等等,介绍了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安江的国立艺专如同中国艺术界的“西南联大”,承载和培养的一代艺术大师,造就了当代中国美术史的辉煌。

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录

全书设计风格精致大气,图文并茂,融历史感和艺术性为一体,是一本历史类书籍,同时又是一本艺术类书籍。作为历史书,有别于一般的师生回忆录,也不同于后人写的传记,反映了当年师生的理想追求和艺术生活,凸显抗战时期昆明为保留中国艺术薪火所作出的贡献,表达抗战烽火下中国艺术家“为艺术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