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是我军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伟大的革命家,众人对他熟知,大多是因为彭老总在战争上取得的成就,实际上鲜为人知的是,彭总还是一个“诗人”

1958年,彭德怀应邀为牺牲的老战友邓萍写墓碑,写完后,彭总悲伤的情绪没有下来,紧接着,他出于对挚友的怀念,又写了一首长诗,回顾了自己同邓萍从平江起义到长征时的战斗历程,而且还歌颂了红三军团的辉煌历史战绩。

按照常理来说,这是一件正常的事,可是当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黄克诚得知后,却是眉头一皱,随后,他对彭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嘱咐道:“告诉你们彭总,以后不要乱写,搞不好是要犯错误的,言多必失,言多必失”

黄克诚为什么会如此劝告呢?

彭德怀是湖南人,湘地以吃辣椒为荣,连毛主席都说过:“不吃辣椒怎么革命嘛。”因而彭总的性格,便如辣椒一般,刚烈耿直,热情澎湃。

俗话说“刚则易折”,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作为一个1930年就与彭德怀相识,相知的老战友,黄克诚尤其了解彭德怀,认为他的性格在战争年代里,也许是“利大于弊”,但是在和平年代里,恐怕就与之恰恰相反。

黄克诚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邓萍是四川自贡人,1908年出生,18岁时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加入共产党,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邓萍奉命前往湘军驻扎在湖南南县的第一团做兵运工作,自此与彭德怀相识,当时彭德怀是第一团的团长。

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尽管彭德怀此时是一名旧军人,但是他早就对共产党向往已久,因而当邓萍来到后,他对邓萍倍加信任和器重。

后来第一团能够打响平江起义,邓萍在其中,可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起义后,邓萍一直都在彭德怀的身边工作,他们情同手足,先后参加了井冈山的历次保卫战,又在中央苏区参加了历次的“反围剿战役”

长征时,他们继续搭档,彭德怀任红三军团军团长,邓萍任参谋长。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毛主席决定拿下遵义,这个任务交给了红三军团,为了使得任务能够尽快的完成,邓萍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上一线观察敌情。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邓萍的这一举措,引起了敌人狙击手的注意,一颗罪恶的子弹向邓萍袭来,由于事发突然,邓萍毫无准备,当场中弹倒地。

当彭德怀赶到现场时,邓萍已经牺牲,多年战友,一夕间阴阳两隔,彭德怀内心一直都很悲痛。

后来的战争岁月里,彭德怀虽然忙于指挥各种战斗,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邓萍。

新中国成立后,遵义要建红军烈士公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当即指示时任中共遵义地委书记的李苏波,要他无论如何,都务必找到邓萍的遗骸,将其厚葬。

为此,彭德怀还向李苏波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邓萍牺牲后,由于战事紧张,军团匆匆派人到驻地街上买了一具黑漆棺材,随后将他埋葬在了遵义城北郊山坡,没有立碑。,

李苏波根据彭德怀提供的线索,立刻指示专人去办,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邓萍的遗骸被找到,彭德怀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和激动。

1958年,遵义地方政府将邓萍的墓修好,准备将其遗骸移到墓中,为此,当地政府特地邀请彭德怀为邓萍写墓碑。

彭德怀欣然同意,所以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彭德怀给邓萍写完墓碑后,心血来潮,又写了一首长诗。

这件事,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让彭德怀的助手,黄克诚惊讶的是,彭德怀写诗时,居然将墨笔未干的纸张铺满了整个国防部大楼。

黄克诚眉头一皱,他是彭德怀的老战友,老部下,对于彭德怀的行为,他很是担忧。

经过抗美援朝战役,彭德怀在国内的威望达到了顶峰,而作为军中的主要领导,他务必应该谨言慎行。

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他在军内地位的提高,同样,红三军团也变得“突出起来”

黄克诚认为这样很不好,因为此时不是战争年代,一味的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做事,肯定要吃大亏的。

黄克诚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一年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写下“万言书”,使得庐山会议风向突变,当时彭德怀是军事上的领导人,他完全可以不用讲话,也不用提意见,但是彭德怀还是讲了,而且还指出了很多的不足。

为此,彭德怀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并在事后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黄克诚虽然并不赞同彭德怀写信的方法,但是事已至此,他也没办法,不过,他还是很同意彭德怀在信中提的观点,所以,他也遭到了和彭德怀一样的下场。

为此,彭德怀内心很愧疚,认为是自己连累了黄克诚。

黄克诚与彭德怀能够成为知心好友,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性格,也因为两人言不及私,坦诚相待,但是相对而言,黄克诚要更加有政治智慧,这也是黄克诚后来能够善终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彭德怀这位老战友,老领导,黄克诚心里其实从来没有埋怨过他,晚年时,黄克诚一想到当年自己与彭德怀交往,一起战斗的日子,总是热泪盈眶。

在黄克诚的眼里,他与彭德怀的战友情谊,要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