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讶能在这个近乎“废墟主题”的放映会上看到这些。我看到顺德、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一个个小小妇女身上留下的印迹……顺德水藤丝厂这艘近百年的巨船,在这场时代的暴风雨掌稳了舵向,走出了风雨,走向了光,却在新世纪的全球化贸易中走到了尽头。”参加完放映会,市民王港悄悄写下了这些。11月18日,这场名叫“抽丝剥茧”关于“水藤丝厂保育计划”的影像放映会在顺德单向街书店举行,现实与愿景交织的影像,让在场许多人都心旌摇荡。

映后对谈现场。

水藤丝厂保育计划是由顺德区档案馆指导、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支持、梅卡媒体创作中心(下称“梅卡”)和罗沙村委会主办的文化保育项目。水藤丝厂位于乐从水藤圩之南,1924年创办,有近百年的历史。接待过柬埔寨首相、葡萄牙共产党主席等多位外宾,是“南国丝都”那段恢弘历史中醒目的注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藤丝厂改制为制衣厂,至2015年左右彻底停止运营。保育项目对旧日繁荣、如今废弃的水藤丝厂进行创新影像表达,围绕水藤丝厂开展社区营造活动,邀请老工人和新游客走入丝厂旧址,让旧朋新客重新走入那个工业时代,却又不仅停留在历史,而是与当今时代进行互动,抽丝剥茧,让时间成为一种丝线式回旋的缠绕,与长者新人柔软地捆绑在一起。

老工人走入废弃的水丝厂。/主办方供图

放映会播放了9支关于水藤丝厂的纪录短片,包括1支1989年的纪录片《今日水丝》和8支媒体工作坊影像作品,其中8支媒体工作坊的影像作品既有对老工人水丝记忆、现实处境的记录,也有“外来者”视角走入水藤丝厂,对水藤丝厂个体感受的影像表达。放映会上,1989年拍摄的《今日水丝》以强烈的年代风格,勾画了水藤丝厂从生产到生活的全貌。各车间生产状况、生活设施、文娱活动、卫生健康及幼儿教育,都能在影片中被看见,水藤丝厂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

而放映会播放的其余影片以不同的媒介、视角记录了水藤丝厂与现代人之间的联结。《约邓工去水丝厂》是建筑师邓敏聪和梅卡创办者叶嘉棠共同完成的一支影片。邓敏聪从建筑师的视角和强烈的个人的情感体验入手,使用建筑三维扫描建模技术与叶嘉棠完成了一支极具个人风格的影片。短片将邓敏聪探索水丝旧址的历程记录下来,三维扫描建模与废弃建筑的组合,正好撞击出了邓敏聪对这段历史与建筑“破碎”的感受。

一部影片用热成像技术表达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王港参加放映会看到其中一支影片时强烈地感受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阿姊选择当一名“自梳女”,最难得的是还获得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水丝厂80%以上是女工,在这个串起至少三代人的生活与记忆的工厂里,妇女何止能顶半边天?”当纪录短片《科广与少芳》放映时,王港再次看到了被忽视的女性视角:“在2023年那个夏天后辈的婚礼上,阿婆用埋怨的神情不断敲击丈夫,提醒他记得鼓掌。年过花甲的丈夫和这个时代,还欠阿婆眼里那个遥远的少女一个庄重的仪式。”

此次放映会特地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陆思培来到现场参与映后对谈,当她说自己也成长在一个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区里,看到熟悉的一切感到非常感动时,观众Karen向大家分享,自己也是工厂子弟,“看片子的过程中完全沉浸了,因为呼应到太多我家庭的过往历史”,而另一位观众则分享道,“以前看历史有太多宏大的叙事,对于个体来说可能一句话就描述完了,甚至成为一个标点都难能可贵。但其实历史对于水丝的每个个体来说,这可能就是他的一生。”

放映会现场,观众沉浸在观影中。

伴随与会嘉宾与观众观点进一步的触碰,水藤丝厂的未来路在何方,这一疑问始终在众人心间萦绕。“水藤丝厂保育计划”又是否只能停留在回忆共鸣与影像记录中。对此,罗沙村委工作人员吴惠莹介绍,村民也有想把水藤丝厂活化起来的愿望,活化改造也正在计划中,但不只是依托水丝过去的历史,还想考虑到与现代人的关系、现在人的需求,做出创新。

来源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 | 小德

声明 | 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