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

临沂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实施

《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实施

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的通知

临政字〔2023〕10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山东省文物局同意,现根据《山东省文物局关于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批复》(鲁文考函〔2019〕22号),对修改完善后的《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予以公布,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16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都故城遗址保护规划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东至沂河东岸滨河大道,南至日兰高速公路北,西至大汪家庄村西,北至殷家庄村南。规划面积:267.6公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概况

阳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任家庄、小汪家庄、大汪家庄、诸葛社区一带,分布范围为北纬 35°23′40″~北纬 35°24′17″,东经 118°28′42″~东经118°28.5′24″,海拔 93~99 米。

根据《沂南县阳都故城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阳都故城遗址平面近方形,南北约1060米,东西约850米,面积约90.1万平方米。经考古探明的遗存本体有周代遗址、汉代遗址、唐宋遗址和年代未定遗存以及其他遗存。周代遗址面积约17.2万平方米,位于遗址东部,包含濠沟、灰坑等遗迹;汉代遗址面积约 87万平方米,位于周代遗址之上,包含濠沟、居住区、古道路、窑址、房基等遗迹;唐宋遗址和年代未定遗存包含堤坝、取土沟、房基和墓葬等遗迹;其他遗存为娘娘庙址,仅存部分建筑基址,庙址上现有7通碑刻、1件碑刻底座、2件建筑石柱构件及 1 株千年银杏树。阳都故城遗址遗存内容丰富,遗址文化层堆积普遍在 0.5~2米左右,深者达5米,除堤坝、碑刻、底座、石柱及千年银杏树等遗存在地上,其余遗存均在地表以下。出土文物有罐、盆、豆、鬲、板瓦、筒瓦、瓦当、砖和青铜器、汉画像石等。2006 年12月7日阳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历史沿革

《春秋》闵公二年,齐人迁阳。杨伯峻注谓:“闵公二年春王正月,正月初七戊子冬至,建子。有闰月。齐人迁阳。阳,国名,据(清)顾栋高大事表,姬姓,而洪亮吉左传云偃姓。路史国名纪四又云御姓。周金文存卷二,第五十九页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若此叔姬为阳伯之女,则阳为姬姓。阳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此蓋齐人逼徙其民而取其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一:“阳,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左传闵二年,齐人迁阳。”《通志二十略》:“阳姓。其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以国为姓。或言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而以为阳国,是错误的说法。阳樊周畿内之城邑。晋有阳处父。鲁有阳姓。楚有阳姓,芈姓。”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入之……又南,经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经阳都县南,东注沂水。”《资治通鉴》中“卷等一百晋纪二十二”记载:东晋司马聃永和十二年(356年),徐州刺史荀羡攻克屯守阳都的阳都候王腾,“会霖雨,城坏,获腾,斩之”。

西周初期,阳国建都于此,属诸侯小国,规模较小,在遗址的东部。

春秋时期,阳国紧邻齐国和鲁国,闵公二年,被齐国所灭,齐国逼迫阳国子民迁徙到齐地。后至战国时期,阳国都城改为阳都县。

秦时设琅琊郡,郡下在此置阳都县。

阳都县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期作为鲁南的一个重要城邑,汉在此置阳都县,并把故城扩建到今天考证的汉代遗址规模。

至东晋,各朝代都在此设县治。东晋永和十二年,徐州刺史荀羡打败屯守阳都的王腾,城坏,故城遂废。此后文献中没有了对阳都县的记载。

经考古勘探发掘证实,故城东侧紧邻沂河,曾多次遭遇水患,在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41有三次筑堤工程,故城遭到破坏。

1979年阳都故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故城中部立有“县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2003年9月27日阳都故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7日阳都故城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诸葛亮故里纪念馆门前立有“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⑴阳都故城是一座古城邑,始建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为东夷诸侯古国阳国的都城,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均置为县级治所,此后各代,隶属建置虽有所改变,但阳都一直作为地名使用,是重要的地理坐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⑵据史籍《通志二十略》记载,齐国灭阳国后,逼阳国的百姓迁离,阳国子孙遂改姓为“阳姓”,可以说阳都故城是阳氏子孙的发祥地,这对于研究古阳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⑶阳都故城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鲁东南乃至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迹,对于研究鲁东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氏族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⑷阳都地区是历史名人荟萃的重要区域,如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诸葛圭、诸葛瑾和诸葛诞,还有唐代政治家和书法家颜真卿、颜杲卿等名人,该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2.科学价值

⑴遗址内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陶罐、青铜器、汉画像石等各类遗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时制作工艺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⑵阳都故城东倚沂河,城濠出入口与沂河相接,既便于运输,又利于生活,还可作为古城的防御屏障,其选址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古人利用自然条件构筑生活环境的技术水平和成就。

3.社会价值

阳都故城城址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古都”和地理坐标,一直影响至今。同时因此地为诸葛亮出生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的旧址,在历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智圣”,是人民心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是被誉为集智、勇、忠、诚美德于一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精神一直对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合理利用诸葛亮历史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可为地方的文化、旅游、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

识别下方二维码查看规划全文

保护文物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同意点赞!

来源: 琅琊新闻网微信综合

编辑:小晚 二审:徐帆 三审:丁文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