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有一位姓孙的读者,说他家里保留着一幅皇帝御赐的“寿”字。御史听说之后,心里头直打鼓认为不出意外应该是“假冒伪劣”产品,因为这种情况御史遇到过很多。

孙先生似乎也看出来御史的疑虑,就把他家祖上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番,经过交流得知,他的祖上世代为官,且都有据可考。他给御史报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孙继皋,一个是孙而准。

御史马上查阅了文献,真是不得了,孙继皋乃大明万历时期的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孙尔准是清嘉庆朝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孙氏一族在明清两朝出过很多高官,实打实的江南名门望族。

开篇所说的皇帝御赐的“寿”字,据孙先生说道光皇帝赐给孙尔准的,而且他本人也通过很多渠道查到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御史能补充一些清代关于皇帝“赐寿”方面的知识。

为了这个问题,御史查了好几天的资料,也借着这个机会,与喜欢清史的读者共同探讨。

赐寿是朝廷的典章制度

赐寿是朝廷的典章制度

自顺治朝开始,就有皇帝给大臣赐寿的做法,但那时还不具有普遍性,全凭大臣的受宠程度,且一般局限于在京的高官。乾隆朝时,赐寿逐渐成为皇帝拉拢老臣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并形成制度,官方称其为“赐寿之典”

赐寿之典不管是在哪一朝,都是针对高级官僚的,按照《清实录》的记载,能获得此项恩荣的大臣仅限于内外一品以上文武大臣。就是说只有大学士、尚书、总督等官员才有资格,侍郎、巡抚一级的少有此项恩荣。

古人对整寿很看重,尤其是六十大寿,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年龄普遍不高,能活到六十已算高寿,至于能否活的七十、八十,纯属听天由命。

所以一品以上大臣凡遇六十整寿,皇帝往往给予特殊的赏赐,最常见的就是赏给御书“福”、“寿”字,当然还伴随着其他的物质奖励,诸如文玩、珠宝、人参等。如果是朝廷重臣,那么还会有额外的加赏。

皇帝赐寿是被写入《大清会典》的,也是朝廷的一项重要的典章制度,所以就必须要有仪式感,文献中如是记载:

先期命内三院卿一人赍赐物至,以御书匾联为冠,余则福寿字、寿佛、如意朝珠、玉瓷铜陈设、蟒袍、绸缎等,无定制。庭中设香案,至大门跪接钦使,鼓乐宫灯前导,随入,立案前。钦使手递如意、朝珠,乃行三跪九叩礼……”

皇帝赐寿的案例很多都是有据可查的,御史以道光朝为例,列出一本简单的流水账:道光元年,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七十寿辰,赏御书匾联,福、寿字,并珍玩、文绮;

道光四年,大学士曹振镛七十寿辰,赏御书匾额,对联,福、寿字,文绮、珍玩;道光九年,尚书黄樾八十寿辰,特颁御书福、寿字,匾联,并赐以寿佛、如意、朝珠、文绮等件;

道光九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芦荫溥七十寿辰,赏御书匾额,赐福、寿字,并珍玩、文绮;

道光十四年,大学士曹振镛八十寿辰,颁赐御制诗章、御书匾联,福、寿字并珍玩、文绮。

除了这些在朝一品大员外,还有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盛京将军宝兴、两江总督陶澍等封疆大吏都获得过皇帝的赐寿之典。

至于孙先生祖上闽浙总督孙尔准,是在道光十一年六十寿辰时,蒙恩赏御书匾额,福、寿字以及珍玩、文绮等项。如果这个记载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孙先生家中可能不止一个道光御赐“寿”字,也或许由于年代久远之故,只剩下这么一件宝贝。

赐寿之典也面向官员家属

赐寿之典也面向官员家属

高级文武官员的父母也有按照大臣六十以上生辰赏赐之例办理的,当然前提是官员的级别一定要达标,必须是一品大员才有这个资格。

如道光二十七年,兵部尚书何汝霖之母丁氏年届九十,五世同堂,道光帝特颁谕旨加以赏赐御书匾联及福、寿字;同年协办大学士、尚书陈官俊之母夏氏年九十,也给予御书匾联,福、寿字的恩荣。

给官员父母赐寿目的是为了拉拢大臣,同时也表明皇帝始终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然而官员父母一般年老,未必就能熬到八十、九十整寿,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特例赐寿。

如道光二十七年,工部尚书杜受田的父亲八十有四,且疾病缠身,道光帝破例赏御书匾额及福、寿字。

在一些特殊时情况下,皇帝也会推恩臣下,比如皇帝、皇太后万寿节时,也会赏赐大臣年老父母御书匾联及其他物品。

咸丰十年二月正值咸丰皇帝万寿节,除了超中大臣分别赏赐外,还下旨在京在外大臣之老亲,凡年过八十者一体恩赏;光绪十年十月,慈禧太后五十大寿,也对大臣的父母进行一番赏赐。

到了晚清时期,赏赐对象的级别有所降低,标准下探到二品这一级别。所以很多文献中经常看到侍郎、巡抚、提督、乃至地方总兵也常有赐寿之典。

最后说明一下,御史只是清史爱好者,顶多算是业余选手,后台很多读者提出的问题御史限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一一解答,而且御史对文物鉴定方面基本两眼一抹黑,最多只能说一说出处但不能给出具体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