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11月25日,2023世界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博览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作为本次展会的参展单位之一,四川博物院展位展示了包括馆藏汉代画像砖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和馆藏战国铜编钟修复等重点文保项目和新技术运用情况。现场,还展出了画像砖及铜编钟的仿制品,引得许多观众驻足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四川博物院积极探索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之路,成功研发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高精准地还原文物的真实原貌,确保三维数据尺寸精度和纹理信息不丢失,为文物保护研究、文物的复原及辅助修复、3D打印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四川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2020年7月,四川博物院馆藏汉代画像砖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立项,于2021年6月正式实施。该项目紧紧围绕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与核心,以文物的“容灾备份”为理念,将文物的三维采集技术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有机结合,采取完全非接触、无损害的方式,完成了四川博物院馆藏102件珍贵汉代画像砖文物的精准数字信息采集和模型加工。而文物三维数据通过3D打印,实现了复仿制品与原文物基本别无二致,数据成果得到了实物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四川博物院馆藏战国铜编钟中,最大的一枚在出土时经过考古修复,由于修复材料老化等因素,悬挂的钮部与钟体衔接处发生了断裂。为科学有效开展珍贵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价值,2018年5月,四川博物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立项,2020年正式启动了战国铜编钟修复及数字化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修复项目因涉及编钟修复部位拟选用的不同材料黏结、修复技术手段等最终效果筛选,因此,通过数字技术,首次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采取非接触、无损害采集文物精准的三维数据,通过输入不同材料相关数据、有限元分析模拟,对拟采用的几种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方法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筛选出最佳的技术路线。”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四川博物院还利用精准的3D打印技术,将采集的文物数据复仿制出全套编钟,以满足今后展陈、研究、保护、文创开发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同时也避免今后对数据重复采集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伤。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