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7年8月18日重庆,一位奇怪的老头着急忙慌的往郊外跑去。

他仪容邋遢,甚至满身气味,看起来就是乞丐或者流浪汉,在这个不太平的年月,想必此人是逃难的农民。

行至江边后,他奇迹般的找到了一艘废旧的木船,简单的检查了一下船只,就渡过嘉陵江往北而去了。

仅仅过了两三个小时,一队国民党宪兵带着火把和狼狗追至江边,为首的一人见江面上早没了人影,破口大骂手下。

旁人还不知道,那个“怪老头”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波澜壮阔的新中国革命史中,他是唯一一个从白公馆越狱的人,他的名字叫做——韩子栋。

韩子栋是谁?他是因何被捕的?又是如何越狱的?今天,我们一同了解。

投身革命

1908年,韩子栋出生于山东阳谷一户贫困人家。

这里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本该是个养人宜人的好地方。

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这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叠加上海河、黄河连年泛滥,土壤板结严重,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当时阳谷人民一遇到水灾只能外出逃难,以乞讨为生。

韩子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

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是最深沉的黑暗逼迫出的爆发,韩子栋也不例外,他懂事以来就向往改造旧中国,求学革命是他青年时期的主旋律。

22岁那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北平求学。

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但他也得到了在中国大学(民国时期的高等学府)学习经济学的机会。

正是在书店帮工的期间,他认识了我党同志,随后不久韩子栋就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32年过完春节后,蒋介石为打压抗日民主运动,成立了半特务性质的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

由于社员多穿蓝衣,该社又被称为“蓝衣社”

其内部下设的特务处,即为日后国民党军统的前身。

蓝衣社成立之后,做了许多坏事,刺杀了大量知名的民主人士,例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等。

为此,我党急需一位政治过硬、思想坚定、能力综合全面的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

韩子栋承担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随即他在组织上的帮助下成为“蓝衣社”成员,在敌人北平站内部截获了大量情报,为我党的地下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

可惜的是,时局很快又变。

刀光谍影

在当时,整个北平站最重要的情报员当属潘文郁无疑。

潘文郁其人早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理想十分坚定,周总理曾经对其作出过高度评价。

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刚到北平就因为被叛徒出卖以致被捕。

随后潘文郁被迫退党,但他退党之后没有出卖任何一个同志,仍然潜心研究马列主义,同时借职务便利对共产党人多有照护。

北平特科在考察过潘文郁之后,了解了他被捕后被迫自首的情况,决定再次吸收他进入地下党。

潘文郁本人文韬武略均佳,名气极大,在北平工作期间戴笠多番拉拢,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张学良回国之后,潘文郁的才能迅速吸引了他的目光。

尤其是张学良让他写一份关于“共匪”的情报,他在地下党同志们的支持下将一些我党的公开情报编纂成文,为张学良写就了《匪情辞通》,大受赏识。

同时,张学良本人对马列主义的兴趣也愈来愈多,潘文郁常常为他讲解相关理论,两人在交往中结成了“半师半友”的关系,十分亲近。

在职务上,潘文郁也成了张学良的首席机要秘书。

这时的潘文郁身上有两个中心任务,一是争取张学良,二是获取机密情报。

后蒋介石以张学良为马前卒,任命其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行司令之实权,正式开展“第五次围剿”

此时的红军被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影响,在军事上多有失利,潘文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时,张学良身边唯一能够接触到“剿匪总司令部大量核心情报的只有潘文郁一人。

北京特科新任负责人专门派人找到潘文郁,希望他能够提供张学良“剿总”情报,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不给核心情报,继续当张学良身边的“师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红军,这样对他个人来说是最安全的;

另一条则是冒险将情报交给红军,可由于情报太过特殊,但凡有一个情报员被抓,就意味着潘文郁的身份暴露。

那么潘文郁该何去何从?

他毅然选择了不顾风险将情报全部誊抄一份,后由于时间不够,竟然将部分原件给予北平特科。

而后不久北平特科遭遇到了极大地破坏,20名地下党同志被敌人屠杀。

我党机密情报被敌人查获,潘文郁“共谍”身份几乎坐实。

张学良还想回护潘文郁,可蒋介石亲自下令枪毙潘文郁,张学良只得屈从。

在北平蓝衣社工作了两年的韩子栋也因而被捕入狱。

卧薪尝胆

当时,国民党特务可以确定韩子栋一定和“共谍”有联系。

但他具体是不是、是否有领导职务,国民党特务也不甚清晰。

为此,敌人对他使用各种刑具,许多残酷的刑罚韩子栋都一一体验过。

拔指甲、抽鞭子、辣椒水……韩子栋以自己的最大毅力全部坚持下来,从始至终就是不承认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始终喊冤喊屈。

国民党不得已之下,直接将其列为政治犯,判处其无期徒刑。

几番周折之后,又将韩子栋与许多所谓政治犯转移到重庆臭名昭著的“白公馆”

白公馆,原是军阀的私人别墅,后被戴笠买下,成为与渣滓洞“齐名”“两口活棺材”之一。

这里内外遍布铁丝网、电网,国民党军警特宪无处不在。

白公馆内设刑讯室、审问室,常常将人拷打到半死,血淋淋的拖回囚室。

在这种极其艰苦的外部环境下,韩子栋等人只得想尽办法与敌人盘旋斗争。

为此韩子栋等人在狱内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青年革命志士、曾任重庆新区区委书记的许晓轩为推举为支部支书,韩子栋担任支委。

针对白公馆守卫森严、敌人残酷异常的情况,支部决定既不能等死,也不能硬干,要讲究方法。

集体暴动可能性极小,还是要抓住机会,能跑一个是一个。

韩子栋被逮捕多年,也坚持抵抗了多年,从未放弃过共产主义理想,他思前想后最终得出一个答案:

“装疯卖傻,大智若愚。”

自坚定这种想法之后,韩子栋就开始实施计划。

他开始不注重个人卫生,整个人很快就显示出蓬头垢面的形象,甚至身上也一直散发着臭味,许多看守都不愿意再接近他。

除此之外,韩子栋还在吃饭时故意将食物掉到地上,然后毫不在意的捡起来吃掉。

也很少在明面上和别人说话,反倒是独自一人时不断自言自语。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已经被关押了十余年的“老头子”疯了。

韩子栋不但刻意制造出自己疯了的形象,还时时刻刻在为越狱做体能储备。

只要看守带犯人们放风,他就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像“疯子”一样四处乱跑,实则是在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

可这时,一个十分老辣刁钻的国民党特务突然横亘在韩子栋面前,给他的越狱计划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真疯假疯

沈醉,湖南湘潭人。

少年时倾慕革命,后因被戴笠提拔,转投国民党,成为蓝衣社著名干将。

其人精明强干,智计百出。

1947年前后,沈醉出任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一职,实际办公常在重庆,白公馆也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韩子栋演技逼真,几乎骗过了所有守卫,可沈醉一到白公馆就察觉他疯的似乎有些巧合了。

过去十几年间,韩子栋一直没有彻底交代自己的情况,身体与精神状态也都良好,才到白公馆短短一年就“疯”了?

而且他在跑步时,两人曾有过眼神对视,韩子栋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令沈醉十分不安,他怎么都不相信这是一个疯子。

于是,沈醉决定试上一试。

一天深夜,韩子栋从睡梦中突然被蒙住双眼,带到审讯室。

待他重获光明的时候,在他眼前的赫然是戴着国民党少将军衔的沈醉。

沈醉从事情报工作十余年,经验十分老到,仅凭着韩子栋睁眼一瞬间的自然反应,他就判定:

“该‘共谍’可能在装疯卖傻。”

沈醉也不多言语,手挥了一下,就有两个小特务上来给了韩子栋两个巴掌,接着道:

“他要是真疯了,就直接打死,我们要疯子有什么用?”

韩子栋知道,此时沈醉定是在诈他。

如果自己被戳穿了,以后一定会被严加看管,再没有出逃的机会。

当皮鞭一鞭鞭打在韩子栋身上的时候,他就像真疯了一样,涕泗横流,放声大哭,一边还很不解的问:

“为什么打我,我好疼,为什么打我?”

行刑的小特务打了一阵,沈醉用眼神示意他们停下,又对韩子栋说道:

“别装了,你的‘同志们’都招了,你现在讲了,党国还能留你一命。”

韩子栋闻言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只是一味大哭大叫,完全是疯子行径。

到此沈醉也有些纳闷,难道自己判断有误?

旁边的看管又对沈醉小声附言,讲这“共谍”到白公馆以来就疯了,有一两个年头了,他们也曾经上过刑,可这疯子就是这幅模样。

沈醉也不过持有个“打工人心态”,虽然还有一定的怀疑,但终究没有再多管韩子栋的事情。

逃离生天

而韩子栋这边忍辱负重,只为了有朝一日可以逃出国民党特务的爪牙。

由于韩子栋被看守们认为是个疯子,因此对他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常常支使他干一些脏活累活,有时也帮采买的看守扛扛东西。

1947年8月18日,多次出门随看守买菜的韩子栋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日管教他的卢照春特别喜爱打麻将,借买菜的时间打了一阵,赢得盆满钵满,于是兴致大起。

韩子栋早借多次出门买菜的机会熟悉好了周边地形,大大方方地和卢照春说了一句“我要解手”,随即步出打麻将的茶馆。

卢照春只“嗯”了一声,毫不在意。

韩子栋慢慢走出闹市区,随后开始飞奔,迅速跑到嘉陵江边。

他凭记忆记得这里有一艘无人要的小破木船,找到之后便迅速渡过嘉陵江,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举——逃出白公馆。

随后,韩子栋以大毅力前后步行45天,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解放区。

1948年元月,韩子栋向组织上递交了入狱及脱险报告,此时距离他被捕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

当时中组部的负责同志在得知韩子栋的情况后,专门面见了他,对他十四载初心不改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

“在全党范围内,也属难能可贵。”

而后韩子栋历任领导职务,包括贵阳市委副书记等。

解放后,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了不朽的红色著作《红岩》,这本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正是韩子栋。

1992年5月,韩子栋在贵阳病逝。

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伟大的“红岩精神”将永远流传。

参考资料:

1、郭旺启,樊娟.军统“三剑客”最后归宿.《晚报文萃》,2014

2、小说《红岩》原型人物是谁? 来听听经典背后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