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个小诗的讲解,许多大号都在声称,这首诗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并描绘了它是如何神秘而间接地展现了其美。

然而,我要为这首诗证明,它并未运用通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通感”?通感没有想象中的神秘。

通感,是我们高中时语文学习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定义是: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连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形换位,是把一种感觉乾坤大挪移到另一种感觉,把不同感觉相互打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是将本来表示“视觉”的词语移用到“听觉”。或者用来表示“视觉”的词语移到“味觉”……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里“红杏”是视觉感受,“闹”是听觉感受,把视觉和听觉相互转换,让人感受到红杏花繁盛,无声的杏花变得有声,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的笑容很甜。”“笑容”是视觉,“甜”是味觉,把视觉感受转移到味觉感受,瞬间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笑脸。

知道什么是“通感”后,接下来我们来解析下这首小诗。

听邻家吹笙

唐•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

笙,我国的传统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它不像高亢嘹亮的唢呐,更没有三弦的音色浑厚;

笙,没有那样具有突出的个性。但,它以和谐成为自己的艺术特点。

笙内的发音部分,就是那个簧片,它使笙的声音闪闪发光,呈现出一份非常清雅空灵的意境。这是笙与其他簧片乐器最大的区别。

也是笙独特的品格。

《笙赋》中“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yue)不及妙”笙的音乐是直的,它不过分矫揉造作、不夸张;它优雅而有节制。

“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凤凰指的就是“笙”,可见笙的独特魅力。

凤吹声如隔彩霞

春日的一天,诗人正在家中,忽然听到远远传来阵阵笙声,曲调悠扬动听,如同从高高的彩色云霞上飘然而至。

“隔彩霞”笙声好像是从彩霞之上而来。

这是诗人设想奏乐环境,让场面瞬间生动形象起来。

彩霞之巅,美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笙声从彩霞上飘下,仿佛给“凤吹声”染上了五颜六色,让声音变得更加饱满,看得见,仿佛触手可及。

它比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高级,更具有视觉形象。

但是,这句没有用“通感”

“声音很尖”、“声音很圆”,就是通感。因为,声音没法去“尖”、去“圆”。这是直接转化。

而,“吹”是一个动作, “彩霞”是一个名词,这句里没有通过转化。

如果说“凤吹声尖隔彩霞”,这用到“通感”。

“凤吹声如隔彩霞”只用到了基本的“比喻”。

关键词就在“如”这里。

不知墙外是谁家

听到动听的笙声,诗人不禁奇怪,这是墙外哪一个邻居家在吹笙呢?

这天籁之音,好似从天上而来,他以为是邻居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

笙声奇妙撩人,诗人听得入了迷,也动了心,他想一探究竟,是何人吹出如此动听的笙声。

于是,起身出门寻找。间接写出笙声的吸引力。

重门深锁无处寻

诗人循声一路访过去,只看到“重门深锁”,那悠扬动听的笙声自然是“无处寻”。

“重门”与“侯门一入深似海”中的“侯门”,有异曲同工之处,近在咫尺却无法逾越,它冰冷地矗立在那里,阻隔诗人继续向前一步。

也让诗人产生“天上人间”的强烈憧憬。与第一句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疑有碧桃千树花

一个“疑”字,写出了如幻如真的感觉,给人以缥缈的感受。

与崔郊“从此萧朗是路人”的无奈怅惘不同,诗人朗士元心中虽有遗憾,但他不悲观。

笙声如此美,虽看不到奏乐人,但能闻乐声。他内心是喜悦。

他放飞自我瑰丽的想象,以花为意描写音乐。仍从奏乐的场面来写笙的缥缈、动听。

与“隔彩霞”相呼应。

“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的桃花园里的桃花。

诗人猜想,碧桃树有千树之多,花艳丽夺目,这是非常绚丽多彩的景象。

笙声难以描绘,但场景可以想象。

笙声如“碧桃千树花”,不直接写乐声动人,而写“碧桃”动人给人无尽的遐想与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花似锦,吸引无数“仙人”来聚会,吹笙。这种非人世间的音乐,明媚欢快而又如此奇妙。

想象一下。

这位吹笙人,定是为高人。他就像一位世外仙人,技艺高超,又谙熟人心。

他早就料到笙声一吹,难免有人循声前来叨扰,让自己心绪不宁,无法安心创作。所以就深锁“重门”,让人“无处寻”。

“吹笙者”不是人人有缘看见,而那越过高墙飘来的“凤吹”萦绕在耳边,是听众的耳福。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