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味星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两点,襄阳闹市中心的街头,无所顾虑的年轻人喝完酒蹦完迪,走进城市街头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馆。不需要牛腩牛杂双拼,海带和豆腐已足够,盖一层厚重浓郁的牛油,撒满切得细碎辛辣的葱段,趁着牛骨汤最滚烫的时候,就着面咕嘟下肚。嘴唇辣得发烫,全身发汗,越夜越精彩的酒才会稍稍发散。

身体暖洋洋,回家,一觉天亮,嘴巴里是半醉半醒满腹牛油的心满意足。

襄阳牛肉面,一碗回到襄阳才能吃到的面。24小时不间断的灯光,接纳任何躁动的灵魂;厚牛油重麻辣的滋味,又能让人口舌心腹淋漓酣畅。它让在外打拼的襄阳人想回家,让在襄阳生活的人有安全感。

一碗面,是无尽缩短的白昼,和被拉得无限绵长的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桥头的陈家面馆,牛杂面一绝。从开了近四十年的回民饭店转为私营面馆后,坚持了20多年24小时营业,号称每天卖两千多碗,如今稳坐传统襄阳牛肉面的头把交椅。烫熟的爽脆豆芽打底,牛肉、牛杂臊子毫不吝啬往碱面上铺厚厚一层,让人看了就高兴。扒拉两下迫不及待就往嘴里吸入,牛油香料调制的秘方熬成红油辣汤,厚重的香辣包裹舌尖味蕾,一路冲上天灵盖。牛肉软烂,牛腩大块,加入花椒的红油,要人烈火焚身,大蒜辛辣,冰凉乳白黄酒给人紧张的神经以舒缓,一口口汤面入肚,整个人像是腾云驾雾,时低时高,灵魂出窍,飞到春日的汉水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地处东西南北交通交接点,300年前,定居襄阳的回民,结合兰州牛肉面的技法改良出了襄阳牛肉面,从此,襄阳就有了这一碗结合了河南、回民、兰州等南北各地饮食要义的一碗面,时至今日,有人因为重油重辣吃不惯,有人会含着热泪称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一碗牛肉面”。

好的牛肉面是远离庙堂的江湖面,是一种粗粝的审美,牛肉与面条的相遇带着江湖的草莽之气,凝聚了市井的喧嚣与人间的烟火。中国美食的谱系中,以刀鱼、鲥鱼、湖蟹等淡水鱼鲜为美的三鲜面,吃出精英阶层和文人的风雅;那么牛肉面,则是平民阶层中的旺盛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他们说其他城市的襄阳牛肉面再怎么正宗,汤头再怎么对味,这么多年我还是不敢在同事面前生吃大蒜。” 应珊,一个告诉我最好吃的襄阳牛肉面必须是在凌晨的女孩,那天穿着长靴和短裙,领着我从唐城的灯火摇曳退下,坐在古城墙下,感受寒风吹来,一口蒜一口红油热汤的那种快乐,她说这是召唤她回家的最强烈理由。

28岁的应珊,两年前终于决定,离开北京,做一棵口里带着蒜味也不会被笑话,每天晚睡晚起,蓬勃快乐的离离春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学家一直相信,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城市,人群结婚越晚。然而2022年出炉的亚洲最晚婚的城市,学者们表示难以置信:不是低欲望社会的日本东京,不是财阀集聚阶层固化的韩国首尔,不是房价望而却步的北上广深,而是湖北省西北部,汉江边上的一座二线城市——

襄阳。

对,襄阳,金庸笔下那个郭靖死守的襄阳。

深入了解后,才体会到这个因“三顾茅庐”而出名的汉江边的城市,被诸葛亮选中为安居之地是有原因的。它坐落于汉江平原之上,汉江水就在城边流过,自古就物产丰饶。改革开放几十年也从未落下步伐,聚集了大批军工、铁路、化工、汽车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之初,一度拥有了门类齐全的生活基础设施:宿舍楼、学校和医院,冬天开放浴池,夏天发冰棍,邻里之间都是自幼相识,成长的安全和幸福感,是放眼全国都难得的高分。

十多年来,这里不负“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名声,无论是陆路交通,还是航空和水运,都有着非常强大优势,作为湖北的第二大城市,襄阳同时也是第二大交通枢纽,武西高铁、郑渝高铁在此交汇,襄阳东站成为了继汉口站、武汉站和武昌站以后的第四个铁路特等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没有必要离开。襄阳很好,轻松没有压力,我在这里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去全国各地的飞机高铁都很方便,和我在其他城市工作没有区别。” 国内著名风光摄影师王源宗,兜兜转转国内几个城市后,因为襄阳的交通便利,最后决定把他的摄影工作室安在襄阳。

“以前大家都说,摄影师总爱往国外跑。这几年,我镜头下襄阳的城市空气也通透了很多,小北门的水是清的,镜头随手一拍就有国外天空的感觉了。公司员工也有很多是从北京上海过来的,这里不用996,6点太阳西沉以后一起去汉江边去古城墙边喝酒吃柴灶鸡,不好吗?”

也许是对人生规划的要求越来越清晰,也许是见识到外部世界后认识到自身条件不够成熟,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再是唯一住球标准,而结婚也不再是这些主动回归到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安稳“的标志。越来越多的襄阳人不再被普世意义上的成功所束缚。他们从一线大城市回到故乡的好风日里,把人生的目标变得小而具体,慢条斯理,但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着急奔赴婚姻或俗世的胜利,襄阳自有一口甜酒,一口热面的好风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个油不拉几的坐处,看着老板一瓢滚烫的热油下去,浑厚的牛油,海带与豆腐的加持,牛杂的铺陈,碗底烫熟的豆芽,那一碗在热桶中这么一过然后快速捞起的碱水面条。配一碗冰凉的黄酒,几颗大蒜瓣,顿时变得风生水起。

这并不是一碗老少皆宜的面,但不妨碍襄阳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视这碗面为倔强不屈的城市精神象征,也不妨碍这份一辣二麻三鲜的热气腾腾酣畅淋漓,在汉江边的二线城市里保留着一份小范围的英雄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吃很多不同的襄阳牛肉面,但始终不是那个味道。”已经搬回襄阳的应珊,给我看她之前的某点评收藏夹,20多家北京地区被打卡的湖北牛肉面馆,或是牛腩不够软烂,或是汤头不够滚烫,没有冰凉清甜的黄酒,没有暧融融的豆浆免费续杯,没有桌上带着一股冲劲的免费的蒜瓣,小料台上蔫了葱白也看起来无精打采。这些她其实也都能忍,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面,完全不够辣。

她还记得有天深夜,刚刚交完房租和供暖费,看着又被清空的存款,妈妈打电话来关心她最近过得怎样,衣服够不够,她哇地一声哭出来,说:“衣服够的,但吃面的辣子不够了。”拿了那年的年终奖后,她带着妈妈全国旅行了一趟,去了云南,去了苏杭,去看了几个网上说值得“择一城而终老”的城市,最后,她跟妈妈说,决定回襄阳。

回到家的应珊,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有一座有实力但底气不足,有潜力但是尚未充分被挖掘的家乡,是怎么样的体验?”

她说,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生活的意义。

二线城市虽然没有最优资源,但却有着松弛感和大城市里找不到的小而美的确幸。很多时候让我们决定回到小城的,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理由,而可能只是一碗无可取代的牛肉面带来的确定的安稳的幸福。

“本地面馆里,牛肉面价格最高,但豆腐面才是最受欢迎的,大概豆腐是象征着斗富”,她用那块浮在红亮油汤里的小豆泡比喻自己,热流里起起伏伏,但它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和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宽阔前景,但有“风樯阵马的沉着痛快不随大流,保持自己的棱角和态度,用舒服安心自在的节奏,允许一部分人不着急结婚,允许一部分人深夜吃得更辣,允许一部分的年轻人在家乡心安理得的不加班,在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馆里活得放浪一些,让日子如那大锅沸腾的热汤,细火慢炖得更辛香浓郁一些。

虽然没真正走出过襄阳,或许,也不需要走出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