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珠三角的朋友来说,每年11月至12月去新会采摘新会柑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但今年的情况有些许不同了——近日有读者留言老李,说过去几年帮衬开摘柑的柑围,今年不给到场采摘了,原因是柑果提前预定完,不对外散客销售。无奈之下,这位朋友只能去附近的柑园游走,看看哪里可以摘柑,但又担心被坑,只能回头让原来相熟的柑场老板取一些新晒的柑皮。

读者去相熟的柑场现场摘柑被拒

对此问题,老李一时半刻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方面是在老李印象中“不接散客”这个事情并非主流现象,过去也遇到有一些大场老板在农忙时不接临时到访散客的案例,但基本是不多见的情况,相反都是来者不拒,能销售多少算多少;另一方面是过去几年行情好,散客比例也多些,在维护客情方面大多数柑场都是乐意接受临时到场的散客。至于今年情况是不是如这位读者说的,很多柑园都不接散客了呢?老李问询了几个柑农朋友。

一、对散客的管理难度大,柑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对于今年是否不接临时散客一事,在新会三江有几十亩柑园的老吴就表示,他并没拒绝散客,但自己在朋友圈宣传时已经表明需要提前预约(但没有预约的来了也不会拒绝接待),“不是不想接散客,是我不知道客人来的具体时间和采摘的数量,忙的时候根本照顾不了他们。”老吴说,“上周末就有两帮人来了,车子都停不进来,十多口人,当我们这里是农家乐这样玩啊,最后才摘了五十斤,一个下午接待销售不了几百块,碍于人情又不得不接待,是比较难的啊!”

据老李了解,到新会摘柑的散客团,主要是周边城市的自驾游群体而本地人很少。因为自驾游的关系,车子多人也多,对于普通柑园来说连车辆都开不进去,更别说在田埂上进行人流管理了,因此对于部分少几十亩地的柑农来说,临时的“自来客”会导致柑园的管理难度增加。

采摘新会柑

另一方面就是柑园的采收计划容易被散客打乱。

一般柑园都有自己采收计划,现场有采收工人和开皮的工人,两者形成一个链条,当客人下单,老板就安排工人采摘,再把一筐筐的鲜柑交由现场的开皮工人们剥皮后摊开晾晒。

如果这时候有散客来到,那么其自由采摘和没有定量的采购,就会导致现场原本摘果开皮翻晒的计划无法按部就班,同时,现场的客人会要求把皮开了然后拉走,对于流水线管理的收柑开皮流程来说,会导致干扰,也就是上文老吴说“只来了两批客人”,就把原先其他客户的采收机会给扰乱了。

可能很多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柑园还有采收计划?其实在柑树管理上,什么时候采收什么果(客户提前预定按时交付的采收计划),都是需要科学管理,如挂果时间太长,除了落果的风险外还有对柑树营养的负担影响来年的产量,因此柑农会根据每棵树的情况来安排集中的采收,但散客来了就不会看柑树什么情况,主要是看心情,看哪个果子漂亮摘哪个,这样无疑也是对柑树健康管理的一种干扰。

比较“脆弱”的新会柑农田水土

二、农田耕地“接待力”有限,散客“自由发挥”会对柑园耕地生态有影响

对于散客的问题,目前管理着新会双水500亩大柑园的梁师傅就表示,今年他的柑场的确没有接受“散客”的单子。“我们这边都是按照‘万斤’来提前下单的,如果临时几十一百斤柑果的散客单子,我们今年是不做的了。”梁师傅说。

梁师傅说一方面是今年产量下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柑场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越大的场子接散客,对果园的干预就越大。“果园生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散客来了是自己乱摘的,也是到处乱踩踏的,本来我们柑树根部就比较浅,特别是圈枝柑的根系是横向生长的,很容易被踩伤,所以很多散客场这几年出现严重的土地板结问题,很多一部分原因也是这几年太多人来人往所导致的,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对耕地的管理成本大大提升,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梁师傅表示。

正在田边剥柑的工人们

老李也就其散客对柑场耕地生态问题采访了柑橘专家老王。

老王表示如果按照严格柑园种植管理,是需要设置“防护带”,例如为了防治木虱(传播黄龙病)的搭网种植、搭建无菌种苗大棚等等,同样的原理,如果外来的“人”很多,也会带来各种负面的干扰因素(如乱踩踏、乱采摘等行为以及外来人员带来的各种病虫害),因此从耕地柑园生态保护上,散客的到来是有一定危害性的。“不过话说回来,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毕竟不可能又要客人消费又不给他们来柑园,这显然是不符合这门生意的原则。”老王说。

对于人员的频繁流动对柑园是否有干扰的问题上,“农当家”技术专家陈师傅就表示,在秋冬季干旱低温下,病害(传播黄龙病的木虱等)并不容易随着人类活动而传播开去,但对于土地板结等还是影响很大。“抛开病害一说,我认为更多原因是出于散客增加了柑园的管理压力经营成本,才会拒绝的。”陈师傅认为。

综合来说,不难发现近年来众多小几亩的散客场柑树种植管理水平的确是落后于百亩以上的规模大场,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就是散客的干扰,其散客乱踩踏乱采摘,就好比消费者到农田上自己采摘疏果一样,这个散客农家乐模式的疏果种植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玩耍采摘,而不是规模化专门化供应的,在这维度上看,就容易出现了规模大小农田之间的管理水平分级差异。

客人们正在柑园等工人帮忙剥柑

三、2023年规模化大柑园不接散客已成常态,“摘柑场景”衍生不同消费层级

拥有在天马、茶坑、三江等多地都拥有柑园的陈小姐表示“今年不再接散单”,原因就是自己忙不过来。

“上周末突然来几波人,搞了我大半天的接待,营业额只有一个正经渠道的零头,这生意是无法做的。人家是来游玩的,我们是做生意的,所以今年只能不接散单了,我们还要是吃饭的嘛。”陈小姐说,“如果非要来,我都要报一个低消,例如最少采摘1000斤或者500斤鲜果这样,我才能集中采收,hold得住成本,如果接受不了低消,那就不要来了,想要新皮等我们晒干了给你邮寄也行”。

同样不接散客的还有拥有千亩以上柑园的新会双水谢老板,他表示今年“十万斤柑”以下的订单都没有接了。“往年的起订数量在小几万斤甚至一万斤都行,但今年不行了,因为整体产量不及往年,大约比去年减产了30%左右,所以也是出于先满足提前预定的大渠道商的采购需求,后看看柑果的余量再分给中小渠道。”谢老板说。

新会柑种植区的水田

虽然外界看起来新会柑“不愁卖”,价格也涨了些,但整体收入不及往年,如在茶坑种植了60亩的余师傅就说,“因为整体产量降了30%以上,但价格的上涨没有覆盖产量的下跌,所以造成了看起来不愁卖,但利润却没有上来的结果。”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老李举个亲生的例子说明——

比如老李的柑园在2022年新会柑售价为10元一斤生果,而柑园一共挂果10万斤,那么当年的销售额就是100万元左右;但到了2023年柑价上涨到12元一斤,但老李柑园挂果量只有8万斤产量,那么整体收入就变成了96万元,因此虽然柑价上涨了,但整体的收入并没上涨,加之各成本(例如地租、人工、肥料等)的都在递增,所以整个新会柑生果市场看起来就是一片买卖活跃,价格也上升了,但整体利润却不及往年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