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记者讲故事 | 抗洪记忆:三进梁家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线记者讲故事 | 抗洪记忆:三进梁家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进梁家庄

河北日报 邢云

今年7月底的一场特大暴雨,让我国华北一些地方遭遇了罕见洪灾。河北省临城县梁家庄,是这场暴雨的极值中心,两天下了1000多毫米,相当于平时两年的雨量。

梁家庄情况如何?

河北日报紧急组建了多支抗洪报道小分队,我所在的邢台小分队,第一站就是梁家庄。梁家庄是一个只有100多口人的小山村,地处大山深处。出发前,我向当地一些朋友打听路况。他们都劝说:别去了,太危险,路都断了。

越是大事、险事、难事,记者就越该冲上去,也必须要冲上去!

我们反复研究路线,又和梁家庄村支书郝立杰沟通确认,最终绕道赞皇县,一路跋山涉水,一路险情不断,还遇到山上的落石擦着车尾滚下山去。

就这样,我们成为第一拨走进梁家庄的记者,眼前所见,出乎意料。没有想象里的一地狼藉,更没有山体滑塌,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几个村民还在家门口闲坐聊天。要不是穿村而过的河道里,到处是被山洪冲下来的石头,我们很难想象这里曾发生过洪灾。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多次与洪水进行较量的小山村。今年80多岁的张如庆老人说,1963年以来历次洪水,他们村里从来没人员伤亡。这一次,非但没人员伤亡,村民财产损失也特别小。

那么,梁家庄是怎么做到的?

3天后,我和同事二进梁家庄。为挖掘典型经验,我们在梁家庄住了3天,通过深入调查,获得大量新闻素材。3天里,我们在河北日报的重要版面,连续推出3篇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篇梁家庄抗洪报道。资料图

第一篇,以防为主,梁家庄赢在准备充分,有一道护村坝。

下雨前,村支书郝立杰带着村民疏通了河道,比照1963年洪灾标准,手绘了一张群众转移安置图。两面铜锣一敲,两小时不到,村民就完成了转移。村里新修的护村坝一米多宽、三四米高,经受住了洪水多次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篇梁家庄抗洪报道。资料图

第二篇,党群同心,梁家庄赢在战斗力强,有一道团结坝。

村支书郝立杰的家在村里位置较高,他家安置了30多名村民。他的老母亲在院里支起两口大铁锅,给大伙做饭。老太太把家里的被褥都拿了出来,让身体不好的老人睡床、睡沙发,自己家人打地铺。

当天夜里,洪水奔涌而来,由于停电,大山里漆黑一片,只听到山洪咆哮,石头撞击。郝立杰一宿没睡,他把车停到村里最高处,打开车灯,照向村庄,他说:"乡亲们看到我的车灯,就知道我在这儿。"洪水一退,不等村里通知,村民就自发上街清扫淤泥,清运沙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篇梁家庄抗洪报道。资料图

第三篇,好生态就是一道防洪堤。梁家庄赢在着眼长远,有一道生态坝。

梁家庄是临城县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区,绿化率90%以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漫山遍野的树固牢了山体,也守护了一方平安。

我们采写的这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中央省市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还得到了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出自凡人。一到关键时刻,总有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郝立杰是这样,梁家庄其他党员也这样。他们普通的就像山里随处可见的石头,可在村民眼里,他们就是英雄。

我就在想,梁家庄的抗洪壮举,是因为准备充分吗?是因为干群团结吗?是因为生态好吗?肯定是,但似乎也不全是。

8月21日,我们第三次走进梁家庄。这一次,我们听到了一个"连心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与连心桥合影。资料图

梁家庄因一条河道分隔东西。河道里有一条漫水桥,中间低,两头高,一到汛期,河水一涨,两岸就断了交通,变成了孤岛。村支书郝立杰写申请、打报告、盯施工,2020年4月29日,一座43米长的大桥建成投用。当天,梁家庄全村沸腾,像过年一样喜庆。村民为这座大桥起名:连心桥。

一座连心桥,连通的不只是路,还有党心和民心。党心民心,万众一心,这是我们无数个梁家庄打赢抗洪硬仗的核心和关键。

监 制: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张梦琳 田梦

记 者:邢 云

摄 像:姚 杰

后 期:筵 怡

视 觉:筵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