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不打不骂,却能治理学生的“新型体罚”,在中小学校兴起。

比如我前阵子看到的一个视频:

一学生不学习,老师让他保持金鸡独立的方式,站在讲台旁听课。

评论区,有些网友提出了他的担忧:

“万一孩子摔了怎么办?”

“这老师还是太年轻!”

“收手吧!早晚会摊上事的,警告但凡一点有安全隐患的事都不要干!”

深感无奈。

常言道:小树要修,孩子要管。

可如今,大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味却在对孩子让步:老师不敢管教、父母舍不得管教。

老师:不敢管

刷朋友圈时,总能刷到很多教育同仁说: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为何现在的老师,大多都不敢管学生了?

看完知乎上,一个网友分享的老师管教学生的完整心理历程,你就能明白了。

遇到学生犯错,老师通常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不管。

父母沟通孩子的不良行为,请他们教育孩子。

父母应允说没问题,回到家叨叨了孩子几句。

结果如何呢?

孩子心不在焉地应对,然后再犯下同样的错误。

选择二,管。

老师让孩子留堂,罚他抄写书籍,并写份悔过书。

孩子回到家后痛哭流涕,抱怨老师严厉斥责了他。

“老师太凶了,我不想去上学了。”

听到自家孩子在学校遭受这样的对待,父母实在无法忍受,还没弄清楚情况,就到学校闹事。

随后,教师立刻被领导询问、训斥,甚至被停课。

如此想来,似乎无论作何选择,都是错...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

"教学"与"育人"理应是一体。

然而现在,这两者已被彻底割裂。

在家长的一连串质疑和投诉下,佛系教师日益涌现。

老师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望着一个好孩子走了道路,想惩戒,却胆怯。

见着一颗好苗子严重倒退,想插手,却畏缩。

试问,当教师丧失惩戒权,当学生丧失敬畏之心,教育该何去何从?

父母:舍不得管

老师不敢管孩子,还不是最可怕的。

父母的溺爱与纵容,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毕竟老师只能陪伴孩子几年,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再三强调: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的教育、软弱的教育、易崩的教育!”

恰如孙悟空,如果没有紧箍咒,可能终生只是个会闯祸的顽猴。

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教育就得及时。

如若不管,最终吃恶果的只会是孩子自己。

记得小时候,有次我下午放学回到家,盛了一碗冷饭,蹲在屋坪的阶级边上吃。

邻居家的6岁小女孩看到了,直冲冲地过来打翻我的饭碗,看到我一脸窘迫,她开始哈哈大笑。

我把这事告诉了她妈妈,没想到她妈妈只是轻飘飘说了一句:

“孩子还那么小,不懂事,你别放在心上。”

后来,这小女孩跟一个40岁的单身男人跑了,那时她可是连小学都没读完。

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毫无限制,就是在剥孩子未来的皮。

小错得不到纠正,将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酿成大错。

演艺界人士狄莺,也是个溺爱孩子的代表。

儿子12岁时,她还给他哺乳。

她曾表示:“我儿子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他想要什么,我都会尽全力满足。”

结果,她的儿子因私藏武器,还有威胁要在高中制造恐袭,被警方拘捕了。

每个恶习满身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过分放纵、不管不顾的父母。

孩子胡闹,不管,他就不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

孩子犯错,不罚,他就记不住这次教训。

等到将来,社会就会让他遍布创伤,法律则让他走投无路。

有爱有罚,惩戒有度

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英国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

教育路上,严慈同体的父母、有爱有罚的老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致父母:

你越纵容,孩子越放纵。

切忌在该管教孩子的时候疏于教育,这无异于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忧的种子。

我们需要给孩子爱意充足的童年,但更须为其未来打好根基。

适度宽容,及时严格,才是正确的教育,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请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管教。

同时,也请支持、并配合孩子的老师。

家校合作,管教同步,何愁孩子没有未来?何愁教育没有希望?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们一起努力!

致老师:

体罚是不对的,但惩罚是不可少的。

人民日报也强调:举起“戒尺”,是为了更好的育人。

近年,一些网上流传的新型“体罚”方式,还是可以参考学习的。

①迟到,惩罚抄写励志短句,并在早读时间连续读一周给全班听。

②老低头,不参与课堂互动,惩罚组织一次课堂交流。

③爱说粗话,惩罚抄写《礼记》十页内容,并背诵。

④乱丢垃圾,惩罚连续一周帮别人做清扫。

⑤课上犯困,惩罚向全班展示一段才艺秀。

归根结底,惩罚只是一种手段。

惩罚的终极目标,还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要用几句话概述教育的全貌,那就是我们要培养出坚决的孩子,教会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一定都是,即有羊的温软,也有狼的坚决。

爱与鞭策并行,才是教育该有的面貌。

家校携手,一起给予孩子更有力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