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学,我就多了一个爱好,就是送孩子上学。甚至,比自己上学还要积极,在清晨的阳光中,看人头攒动,电动车横七竖八,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和弥漫的起床气中,小黄帽鱼贯而入,世界如此美好。

这段时间,送孩子上学的人,似乎少了一些,气氛也仿佛有些变化。很多孩子蔫不拉几,家长一脸焦灼。前天,我看见一对送孩子的夫妇紧皱着眉头,丈夫问妻子:“给孩子吃药了吗?”妻子说:“晚上十二点吃了一次,早晨又吃一次。”“哦,那先去上学吧。”

昨天,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门口,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如果你烧起来,就让老师给我打电话,我再来接你。”孩子点点头,说:“万一下午烧起来就麻烦了,因为有我最爱上的美术课。”

说实话,这段时间,最不容易的就是孩子们。看新闻,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大大小小的医院儿科排着长队,输液大厅里坐满了打吊针的儿童和陪同的家长,露营车、折叠椅都变成急诊室走廊上的“移动病床”,咳嗽声,哭闹声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齐鲁晚报》记者报道,济南部分医院儿科急诊单日接诊量已突破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光是济南,全国各个地方,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专门指出: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预计今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

我不是医生,看了许多专家的采访,大概明白,这一波感染很复杂,有的病毒有针对性疫苗,比如流感,有的则没有,只能靠一些简单的卫生措施来预防,用免疫力加药物辅助与其搏杀,成年人还好,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孩子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更关键的是,学校教室环境相对密闭,最近一降温,窗户开得少,感染的几率就更大。有一个孩子感染了,一个班就不可能只有这一个,你感染我,我感染你,最后一个也难逃。尤其是现在有不少家长,孩子一发烧就送医院,一退烧就送学校,再发烧再送医院,再退烧再送学校,有的退不利索,只要能送学校,就一定要送到学校去。如此反复,在学校里发起烧的孩子比医院的还多。学校成了医院,有的医院甚至还成了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边输液边学习的,自然还是少数,也着实不应该。据说,很多家长已经不盼望孩子考高分了,每天只盼着别发烧;还有些家长觉得发烧也无所谓了,只盼着不发高烧。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想提几条建议,也不知是否可行:一是建议学校每天展开常规测温,以班为单位,到了之后,先测一下体温,有发烧的,要家长接走。学校也可以临时设一两个教室,有同学突然在学校发起烧来,就到这个教室来等家长来接,尽量避免再传染其他同学。

二是建议各单位给孩子发烧的家长放两天假,孩子发烧最焦心的就是家长,据说,很多家长都把年假拿出来,陪孩子去医院了。如果单位给孩子发烧的家长放两天假,既能让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去陪护孩子,也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单位的人情味儿。同时,从防疫的角度上,也避免家长把病毒带到单位上继续传播。

三是鉴于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群体感染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学生感染人数情况,自主决定停课与否,或采取网课的形式避峰,至少要错峰。

前三年,我们在防疫上其实积累了很多经验,我相信,从各个单位,到每个人,只要拿出一些有益的、科学的方法,这波感染很快就能过去。健康码尽管已经不需要出示了,但健康依然是最重要的,要率先码在每个人的心上。

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

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请将公众号加星标置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文章,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