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家曾先后担任过“巡盐御史”一职,这是康熙皇帝私下照顾他们两家,把两淮盐政这个最肥的蛋糕分给他们,希望能尽快补足欠下朝廷的亏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呢?他与盐运使、盐法道又是什么关系呢?借着这一话题,与诸位读者一起探讨清代盐业系统的相关知识。

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

盐课是国家赋税之大宗,也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垄断行业。清入关后,在盐务方面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政出现了诸多弊端,其官制也在不断调整。

顺、康两朝,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为巡盐御史,在重要的产盐区两淮、长芦、两浙、河东四地各设巡盐御史一名。

巡盐御史官名源于明代的“巡按”,只是巡按分管一省的监督、稽察工作,而巡盐御史仅针对该地区的盐务。与巡按一样,巡盐御史与地方督抚并列为封疆大吏,直接向皇帝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级不定权力极重是巡盐御史的主要特征之一,按照清代的官制,巡盐御史由都察院各道御史充任,或由六部司官、内务府司员出任,各带原衔。如果仅以品级而已,巡盐御史比督抚要低很多,一般为五至六品官。

盐政素来以“肥”著称,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盐务官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康熙时期曹家、李家出任巡盐御史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陋规收入每年至少在几十万至上百万之间,要不然曹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弥补亏空。

朝廷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规定巡盐御史一年一任。由于巡盐御史不受督抚的节制,到了地方以后难免出现尾大不掉、难以掌控的现象,故而顺治晚年下旨裁撤了巡盐御史,以盐运使司专管地方盐政。

盐运使是从三品官,级别倒是不低,但因少了都察院兼衔职权大打折扣,地方官以及当地驻军将领不听调遣,难以抑制豪强、禁止私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初年,鉴于盐政荒废,六部九卿议定仍恢复旧制,请设巡盐御史,此后一直到雍正即位,各盐产区的最高长官皆为巡盐御史。

督抚兼管盐政及盐运使、盐法

以巡盐御史或是盐运使单独管理盐务都会出现各种弊端,雍正即位后,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雍正二年,朝廷正式下旨裁撤巡盐御史一职,此后各省盐政陆续改由总督、巡抚兼管。比如两淮盐政由两江总督兼理、长芦盐政由直隶总督兼理、两浙盐政由浙江巡抚兼理,等等。

至此,各省督抚成了实际上的盐务最高长官。不过督抚事繁,兼管盐政只是名义上的,真正负责盐务全盘工作的仍是盐运使及盐法道。

盐运使掌督察民之生计,商人之行息,适时平其盐价;管理水陆运输,计其道路远近,稽察往来时间,定其盐价之贵贱。

盐运使之衙署名为“都转运盐运使司”,下设属官有经历、知事、巡检及库大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法道的职掌与盐运使同,按清代官制,设盐法道之省份十二,分别为:山西、福建、云南、江南、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河南、甘肃。

需要注意的是,盐法道属于“道”的一种,乾隆以后改为正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制,凡是设盐运使的地方不设盐法道,根据《光绪会典》的记载,设盐运使七人,即奉天、直隶、山东、两淮、两浙、广东、四川。

这七个省份是最重要的产盐区,至于其他省份,则以盐法道为最高盐务长官。由于各省盐务繁简不一,所以然而盐法道的工作职能也不定,在一些盐务不发达的地区,盐法道还要分管其他行政事务,比如粮储、驿站等。

更有甚者,一些省份比如广西,因为盐务并不发达,故而以桂平梧郁道兼管盐法;陕西以凤邠分巡道兼管盐法,这种非专管盐务的道在叫法上略有不同,有的称驿盐道,有的称盐茶道,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官的任职特点

盐官的任职特点

盐政系统是清代最肥的差事,而且盐课与其他赋税不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解到内库供皇帝私人享用的。

了解清代体制的读者应该知道,凡是牵涉到皇家内部事务的,汉人一般是难以插手的。所以盐政系统的官员,大多是旗人担任。尤其是盐运使、盐法道等,基本不授予汉臣。

盐务官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满抑汉,但是内务府出身的旗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行政能力也欠缺,他们被放盐差,其目的就是给皇帝捞钱,同时也中饱私囊。

盐务官至肥皇帝心里是有账的,只要捞钱有度,皇帝一般不会细究。可是整日处在金山银海之中,意志再坚定的人也经不住诱惑,所以从康熙时期开始,盐政系统就成了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乾隆时期,盐务败坏,先后出现了一大批贪官,其数额之大、亏空之巨闻所未闻,少者几十上百万,多者数百上千万。可即便如此,贪官们还是前赴后继,哪怕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谋上一任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