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潜艇专家H·I·萨顿撰文指出,中国最新039C型潜艇独特的“蘑菇头”围壳可有效对抗主动声呐,而不仅仅是降低潜艇噪声。

他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声学隐身技术,虽然也有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和建造类似的隐身潜艇,但中国是第一个将其实现的国家。

H·I·萨顿在美国《防务新闻》撰文声称,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造常规潜艇,并达到了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技术水平。他认为,039型“元”级潜艇作为新一代的非核动力攻击潜艇,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AIP潜艇。不仅如此,最新的039C潜艇出现了全新造型的“多斜角”围壳,暗示着一种先进技术已经变为现实。

他表示,现在几乎可以肯定,039C型潜艇的独特围壳造型是一种提高生存能力的隐身防御手段,能够降低潜艇遭遇敌方主动声呐探测时的“信号强度”。H·I·萨顿列举了一个关键证据,中国学者在波兰的《声学档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其中探讨了围壳外形对主动声呐隐身的影响,其中展示了类似的围壳设计。

这篇学术文章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潜艇隐身概念。长久以来,各国潜艇都一直想方设法降低自身的噪音特征,以躲避被动声呐的“倾听”,但是无法躲避主动声呐。主动声呐可以无视潜艇噪音特征,通过主动发射声呐信号,测量目标反弹回来的信号来定位潜艇的位置。

当然,主动声呐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因为需要主动发出强烈的声波信号,发射主动声呐的军舰或潜艇自己会首先暴露。一般来说,潜艇察觉发射主动声呐的舰艇,是后者发现前者的至少两倍距离。相比之下,被动声呐的隐蔽性就好得多。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潜艇越来越安静,被动声呐的效果也在不断被削弱,主动声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不仅如此,主动声呐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发射信号的方式,降低舰艇被暴露的危险。当前,一些无人水下航行器就开始装备主动声呐发射器,作为一种可消耗的替代品,充当水面舰艇或潜艇的声呐信号发射源。

由此可见,潜艇想做到真正的“声学隐身”,仅仅是降低自身噪音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将“如何对抗主动声呐”作为重大研究课题。039C型潜艇的“多斜角围壳”,就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安装“多斜角围壳”的潜艇不仅仅是中国的039C型。瑞典A26型潜艇和德国212CD型潜艇也同样采用了类似设计,而且A26型潜艇的方案曝光时间也比较早。但是,瑞典的A26级潜艇建造却迟了一步,首艇要在2024年才能交付。由此可见,中国对新型围壳的技术研究应该比瑞典更早,039C潜艇也是第一个将这种设计变为现实。

另外,采用相同原理的德国212CD型潜艇,则比A26型和039C型更进一步,虽然围壳保持了传统,但整个艇身却采用了斜角设计,完全颠覆了传统潜艇“光滑圆润”的传统。德国212CD型潜艇的建造时间更晚,要在2029年才能向挪威海军交付第一艘,德国自己采购的212CD潜艇在2032年才能交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有棱有角”的外形会额外增大水下阻力,不利于高速潜航,但也反映了中国、瑞典、德国的潜艇设计师都更重视与主动声呐的对抗,全部开始倾向于这种设计,不惜牺牲一部分流体动力学。

H·I·萨顿指出,039C潜艇的这种斜角隐身围壳能有效削弱中频声呐的反射信号,但对于波长较长的低频声呐效果较差,同时也对波长较短的鱼雷声呐效果不佳。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不均衡”的信号反射将极大增加声呐识别的复杂度。也就是说,敌方声呐即使捕捉到潜艇,被打乱的信号也只能告诉“发现了什么东西”,而不能“识别是什么”,从而导致声呐的误判或延迟判断。

由此可见,039C潜艇和A26潜艇的隐身设计目的,重点是让声呐反射信号复杂化,思路更酷似陆地上的“迷彩服”,让敌方眼花缭乱,而不是单纯让自己“消失”。(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