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着急要回国,直接把他丢在了医院。

1938年的天津城,战乱频繁,鼓声隆隆,枪声不断,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教会医院诞生了。
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匆忙要离开中国回国的外国人,可能因为买不到三张船票,也可能因为担心带着一个婴儿太不方便,他们选择了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遗弃在医院。
天津教会医院的修女和医生都非常同情这个可怜的婴儿,但由于战火纷飞,医院资源紧张,也没有办法长期收养这个孩子。
这个金色头发,天蓝色眼睛的外国婴儿就这样在医院的转轮里哭闹了两天,却始终没有人收养。
第三天,一对中国夫妇刘建国和马丽丽来到医院看望生病的母亲,当马丽丽经过转轮房时,听到婴儿的哭声,她忍不住走进房间看了一眼。
她被这个小天使一样的婴儿深深吸引,忍不住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哄睡。婴儿也渐渐停止了哭泣,在她怀里进入甜蜜的梦乡。
马丽丽将这个婴儿抱给刘建国看,两人都被他清秀的容貌和惹人怜爱的模样深深打动,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于是找到了医院的院长,签下了收养协议。
为了纪念这个有缘的孩子,他们给他取名“刘忆祖”。
由于担心天津继续战乱,刘建国决定带全家人逃往北京避难,在北京,刘忆祖和养父母的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养父母视刘忆祖如亲生孩子,对他关爱备至。
刘忆祖的皮肤很白,五官不同于中国人,因此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欺负,但养父母鼓励他要坚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刘忆祖确实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他专心读书,成绩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
由于祖国西部资源匮乏,刘忆祖主动申请被分配到新疆去工作,他希望能为国家的建设尽一份力,养父母为他的爱国精神感到骄傲。
1961年,刘忆祖来到了新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击倒他的决心,他日复一日地在田野中劳动,进行地质勘探。
有时面对险情,他也能沉着应对,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关照,新疆人民的朴实也打动了刘忆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由于刘忆祖的外国长相,许多人怀疑他来新疆是为了寻找亲生父母,但刘忆祖坚决表示自己是中国人,他要在边疆建设祖国。养父母也一直支持他,相信他的用心。
刘忆祖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如一株松树扎根在这片沃土,任凭风吹日晒也挺立不倒。
随着年龄增长,刘忆祖被安排到教育部门工作,他编写了大量讲稿,走访新疆各地为当地学子授课传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1997年,刘忆祖终于退休了,但退休生活丝毫没有使这位老人停下脚步,他继续在新疆活跃着,主持电视节目,当地方志编辑,或在学校做义务讲师。
2011年,央视对新疆进行为期3年的大型纪录片拍摄,70多岁的刘忆祖积极参与,牵头组织,为摄制组提供了大量资料。
他领着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浑身充满干劲,仿佛返回了年轻时代,最终纪录片展现出新疆之美,获得广泛赞誉。
刘忆祖也因为这部纪录片而名声大噪,成为家喻户晓的“新疆地图”。
然而即便声名鹊起,刘忆祖仍然谦逊低调。有记者问他拥有外国血统却热爱中国,他会微笑着说:“我是中国人,外表不代表一切,我永远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他常穿中式夹克,以表明自己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