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突然发起第二次战役,给予盲目乐观,叫嚣“圣诞节前送孩子们回家”的麦克阿瑟当头一棒。

由于麦克阿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中国军队在第一次战役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小规模的反击,并没有打算真正干预朝鲜战争,故在短暂惊慌后就将“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重新推进到了第一次战役之前的位置。

这种对敌军错误的判断是致命的:当志愿军从东西两线开始大规模反击时,陷入包围的“联合国军”一片混乱。

由于志愿军39军不可思议的穿插,致使西线的美第9军南撤的道路被截断,该军在反复攻击志愿军防线无果后,不得不丢弃了大部分的重装备,翻山越岭逃往安州。

当然东线的美第10军处境并不比第9军强多少,自11月27日第10军进入长津湖地区后,志愿军趁着夜色迅猛进攻,很快将美军的队伍截成几段,使其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激战到11月30日,美第10军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各部开始放弃辎重陆续南逃,与此同时加入“联合国军”为虎作伥的英军、土耳其军均遭到志愿军沉重打击,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短短几天内,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陆军伤亡被俘2.4万多人,遭遇了自二战以来最为惨重的失败,眼看美国第8集团军可能遭到全军覆没的命运,12月3日麦克阿瑟不得不下令“联合国军”向“三八线”全线撤退。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空前失败使得从东京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到华盛顿的白宫、五角大楼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与此同时美国媒体对中国军队的恐惧和各种流言几乎传遍了华盛顿的大街小巷。

美国著名自由派记者伊西多尔·斯通的《朝鲜战争内幕》中煞有介事地写道:麦克阿瑟在东京的司令部情报机关搜集到的消息是,他们面对的中国军队和朝鲜人民军总数超过了135万人。

这伙情报人员给出的数据十分“精准”:在东线和美第10军对峙的是共产党军队“第3军”,其总人数为106056人,而在西线正盯着美第9军穷追猛打的是共产党军队“第4军”,其总兵力为171117人。

此外,还有167233人的北朝鲜正规军和游击队,以及90.6万人的“正在赶赴战场”的中国军队,而对方的总人数为1350406人。

斯通讽刺地说:“即使是人口调查局也不可能作出如此精确的统计,或许麦克阿瑟的司令部采用了秘密的、类似于纽约地铁旋转栅门的装置在敌军通过时对其数目做了逐个统计吧!”

东京司令部故意公开这一数据的潜台词就是:对手的庞大军队已经远远超过了“联合国军”在朝鲜的兵力,所以美军在前线的失败也不足为奇。

尽管作为美国军队的真正总司令,杜鲁门却直到11月28日凌晨才获知志愿军已经开始反攻而前线的美军正在溃败的消息,这让这位总统十分恼火。

随后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场面堪称热闹:由于麦克阿瑟在朝鲜的拙劣表现,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将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纷纷指责和抱怨麦克阿瑟轻率糟糕的作战方针。

大家根本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会如此强悍,而且堂堂的美国陆军竟然被一群只装备着步枪和手榴弹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将会危及盟友对美国的信任。

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朝鲜的灾难该如何收场,一个选项是继续增加军队扩大战争,另一个选项则是从朝鲜撤军。

曾经担任过陆军参谋长、国务卿的政界大佬马歇尔将军首先以强硬的措辞警告说:无论是美国还是联合国,都不应该“卷入一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

这一观点很快得到了布莱德雷将军的支持,因为他所代表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的意见是一致的。布莱德雷同时指出,现在麦克阿瑟的军队很可能遭到从中国东北机场起飞的苏联或中国轰炸机的空袭,但美国空军最好不要打东北机场的主意。

马歇尔提醒总统:美国不能改变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基本战略,如果美军大量调动到亚洲,肯定会影响西欧的安全。

第一,如果美国继续卷入一场与中国人进行的大规模冲突,则短期内不可能在欧洲保持大量部队,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扩充武装部队和训练军队。

第二,始终不能忘记美国的真正敌人是苏联,如果美国空军轰炸了中国东北的机场,就会给斯大林进一步介入朝鲜战场,甚至在西欧发动军事进攻的口实。

第三,毫无疑问美国与苏联全球博弈的重点是在西欧,马歇尔可不想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在1947年推出的“欧洲复兴方案”(这一方案以“马歇尔计划”闻名)因为在朝鲜的军事冒险而打水漂。

虽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已经建立了一年有余,但其所谓的武装力量还处在十分弱小的阶段,在二战中被打得稀巴烂的西欧国家军队人数有限,训练极差,供给短缺。

此时北约军队对苏联,甚至对苏联的一些盟国的军事进攻都没有防御力可言,美国最害怕的是一旦在朝鲜的战争拖长,中国可能会说服苏联趁机对西欧采取行动。

假如美军被拖在朝鲜半岛而不能协助西欧国家抗击苏军的进攻,则苏联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占领整个欧洲大陆。

马歇尔的观点不仅得到军方的认同,并且也获得了国务院的力挺,虽然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一个坚定的右翼政客,但他对美国在全球冷战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远远比麦克阿瑟等人清晰。

热衷于冷战的艾奇逊回顾了1946-1950年以来美国在亚洲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败后表示: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把苏联限制在1947年的势力范围以内,如果美国为了解决朝鲜问题而进攻中国领土,那么苏联肯定会认为这是进入其势力范围和侵犯其利益的行为。

考虑到苏联的加入和新中国的可怕战斗力,艾奇逊预言:美国在朝鲜必须冒进行一次可能打不赢的战争的风险。

最后,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派出柯林斯将军前往东京和汉城,了解美军到底还能在朝鲜坚持多久。

柯林斯将军先后会见了麦克阿瑟和在朝鲜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他回到华盛顿后直截了当地表示:

如果“联合国军”对中国军队的持续进攻不能强有力的反击,就应该命令麦克阿瑟在中国军队发起下一次进攻前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免他的部队被全部消灭。

所谓的“积极措施”毫无疑问就是从“三八线”继续向南撤退。

为了敷衍激愤的国内媒体,11月30日杜鲁门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可能会考虑使用原子弹”,这可吓坏了英国人,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立即跑到华盛顿求见杜鲁门。

在来访之前,艾德礼已经和法国总理、外长以及英联邦国家的一些领导人通了气,他们一致强烈反对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这倒不是因为英国首相、法国总理之类的政客们突然开了窍大发慈悲,而是他们十分害怕一旦美国在亚洲使用了原子弹,苏联也会对西欧投掷原子弹,到时候大家一起完蛋。

国务院给总统的建议是:要么把部队全部撤出朝鲜,要么把部队撤到“三八线”以南的安全地带,特别是已经被志愿军追得无路可退的第10军应当立即从朝鲜撤退到日本。

国务卿特别强调,这也是杜鲁门应当和英国首相讨论的两个方案。

12月4日,艾德礼与杜鲁门在白宫开始会谈,英国首相在一开始就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在目前的条件下,别无选择,必须立即与中国进行谈判。

面对忧心忡忡的艾德礼,杜鲁门只能安慰他说:美国不会自动从朝鲜撤退,因为这无疑会严重削弱美国在远东的势力,但美国将认真地避免冲突扩大。

12月15日,杜鲁门向全国公众发表讲话,宣称“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要求尽快地加强陆军、海军和空军力量。

与此同时,约10万名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联合国军”士兵从朝鲜东北部的兴南港坐船撤离,并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当然,真正拯救美国大兵的是志愿军的后勤短板:由于部队缺乏冬装和1950年朝鲜北部空前的极寒天气,到12月中旬志愿军已经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这给了麦克阿瑟的手下们喘息之机,沃克将军于仓皇撤退途中在12月23日意外翻车身亡,3天后由李奇微继任第8集团军司令,这位新司令远比他的前任精明和狡诈,而志愿军将迎来最为强劲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