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了解青岛,就要先了解青岛的啤酒,因为它与青岛的历史几乎同龄,与青岛的历史息息相关,啤酒文化也早已融入到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

青岛啤酒厂建厂初期的厂貌

1897年德国人占领了青岛,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当时有许多的德国人及侨民就来到了青岛,德国人在生活中早已经离不开啤酒,而当时的青岛还没有啤酒厂生产啤酒,因此饮用啤酒就成了一大难题。商人们看中了这一商机,在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资40万墨西哥鹰洋建了这家啤酒厂,当时的名字叫“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接管了酒厂,定名为“青岛啤酒厂”,使用“青岛”这一品牌沿用至今……,这就是青岛啤酒的由来。

今天的青岛啤酒已经是一个国际500强品牌的跨国集团的大型公司,写它的过往和发展太不容易,并且它们有自己专门的公司形象公关推宣法务团队,因此我们从我们所认识并亲身经历的青岛啤酒写起,就写一写青岛啤酒容器的变迁吧。

最早的啤酒是发酵酿制出来后直接装入橡木桶,然后通过桶上的出酒龙头,人们接到酒杯中就可以开始饮用,用这种橡木桶对于运输,装卸以及保存等都不太方便和实用,所以后期随着啤酒行业的发展,玻璃瓶装的啤酒因为很实用就慢慢被人们所习惯,这种玻璃瓶装的啤酒就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说说到今天为止我们每天都要饮用的“散啤”吧。“散啤”一词应该是我们青岛人独创的吧,它是从70年代末左右开始流传起来,听我的羽毛球俱乐部中青啤集团的球友朋友说,当年所谓的“散啤”其实就是刚酿制出锅后,酒罐里的“酒头”和“酒尾”。这些酒装入特殊的容器里然后灌到玻璃瓶中形成无标酒,价格非常便宜地处理给自己的职工当做福利,因为不多所以不太被人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看到“散啤”的市场越来越好,于是青啤就开始专门的生产“散啤”供应整个青岛市场,于是星星点点的“散啤”供应点就开始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星火燎原式开始销售。80年代初左右当时还没有个体户销售“散啤”,人们要喝“散啤”必须要到各种大小饭店里去的。

装“散啤”的容器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种大小饭店运输装盛“散啤”的容器,另一类是普通大众购买“散啤”装盛的容器。先说第一类,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不发达,人们普遍家里都很穷,当时瓶装青岛啤酒的价格才0.58元一瓶,即使这样人们也很难喝到,也买不起,市场上也买不到。每年只有国庆和春节两大节日的时候,国家才凭票供应给每户5瓶的指标,所以一般普通百姓要想喝点啤酒那只能到饭店喝点“散啤”了。

那时候饭店到酒厂去拉酒最早好像是木桶的,这是第一代盛酒容器,到了第二代逐渐变成了像大炮弹和煤气罐一样的薄皮铝制酒桶。再到后来就是第三代又变成了有专利申请的广华塑料制品的专业啤酒桶,到了第四代就变成了不锈钢外圈,铝制内胆大小各异的,直到今天都一直在使用的各种啤酒桶了,这就是第一类啤酒容器的变化。

到了80年代初,中期的时候,也就是第一类第二代大炮弹薄皮铝制桶的时代,各个饭店把大炮弹酒桶拉到饭店的时候,然后把啤酒从大炮弹里倒到大酒缸里,然后再用水舀子一勺一勺舀到碗里卖给顾客,碰到黑心商家都要往大缸里兑不少水。

青岛人的家庭聚会,大海碗哈啤酒(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那时候就算是“散啤”,你也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买“散啤”必须要带凉菜……。现在想想挺可笑的吧,你别不服,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好了,我们再说说第二类啤酒容器的变化。第二类属于消费者喝啤酒的容器,70年代末开始普通消费者因买不到也买不起瓶装啤酒,所以只能到各种大小饭店去买点“散啤”喝,那时候“散啤”的计量单位不是按照公升或者克,而是按照碗。最早是用粗瓷大白碗,每碗2角钱。

1992年,一位男士正在用罐头瓶子喝啤酒(马琳摄)

后期又改用玻璃罐头瓶子,用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洗刷不方便并且存储占用空间,所以就又改回来了用粗瓷大白碗。这个时候到了80年代中后期,各个个体的沿街小商店都可以卖“散啤”了,人们就不用非要到饭店去喝带凉菜的“散啤”了,可以从沿街就近的小商店打点“散啤”带回家,自己炒两个小菜开喝,于是各种民间自发的装酒容器,便种类繁多五彩斑斓地扑面而来。先是用大茶缸,再是用行军水壶,后面是用小瓷盆,再是用暖瓶,再是用燎壶,后又用米达罗,再后来就是用老式扁平塑料桶,到了最后就是沿用至今的“散啤”专用塑料袋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民正在餐厅喝啤酒(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啤酒屋里的大杯子与大茶缸(王音摄影)

2009年,两位市民提着塑料袋装啤酒走在路上(徐晓旸摄)

网上有一位朋友画了一幅民间啤酒容器的变化图,虽然还缺少不少容皿,但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一看这位画家就应该是一个有一定年龄和经历的地道老青岛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所经历的那个艰苦年代,回头再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由衷地感慨到——人生不易,且喝且珍惜。

本文作者:

赵金华,1963年出生,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级刊物和报刊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发表过近百篇的专业科技论文和其它文章,撰写电视剧本三个,拥有多项的专利发明,曾获得过山东省十大孝子的奖励,热爱生活,热心公益,爱好广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