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朝邑镇,是由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于光绪八年修建的,当时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阎敬铭为什么要倡修义仓,在修仓过程中他都做了那些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光绪三年晋陕大旱,朝邑饿死数万人,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阎敬铭倡修仓厫以备灾荒,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据史料记载,当时朝邑县有常平东西二仓,尚能存粮二万余石,光绪元年又在县城设立丰图义仓,存粮四千二百石。又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大荔县仅有人口9万4千多人,如果当时朝邑与大荔人口相差不大的话,光绪年间朝邑应有人口大约也只有10万左右。二万四千多石粮,完全能起到赈灾作用,为什么还要花三四万两银子建丰图义仓?最近笔者寻找到一部分历史资料,尚能解答一些鲜为人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六年,阎敬铭给陕西中丞鹿传霖写信说出了原由。他在信中写道:“常补出易,照依地丁分摊,花户领纳,守候之费,运脚之费,约里口食之费,胥吏之浮折,刁健平官仓极为善政,奈日久弊生,他县未知何如,朝邑则先年常平之害不可胜述。向来买之包揽,豪强之抗避,逃亡之株连,有粮无地之赔,累万民同苦无可告诉,远不可考,自道光初至同治元年,四十年中岁岁如此。查朝邑从前弊政二端,一为车马差徭,一为常平换仓,此二事地丁银一两,岁须摊赔银一百五六十两,四海所无。同治八年,禀请差徭改章民困稍甦,常平官仓尚无长策,从前朝邑常平额储麦二万数千石,年年出借,惟荒年恐百姓无力纳还,向不出借,于民有无穷之累,无丝毫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敬铭在信中谈了常平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了使仓粮不坏,官府每年都要将陈麦换成新麦。在换仓期间,不管穷富,按人口地亩分摊银两,还要将运输费、误工费、工人的食宿费用等加在里面,让老百姓承受不了,苦不堪言。 除此而外,在换仓期间还存在官吏以少报多,刁蛮之民包揽控制市场,有钱有势之人抗避不交等问题。阎敬铭说自道光初年至同治元年,四十年间,每年都存在这些问题,朝邑老百姓每年每户为换仓摊赔银达一百五六十两,在整个中国绝无仅有。常平仓虽说能储麦二万多石,官府利用职权,每年都向外出借, 但遇到荒年,害怕老百姓还不起反而不给借,常平官仓不但没有起到其备荒的作用,反而成为百姓之害。常平仓存在的问题,曾引起朝邑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朝邑县令黄照麟在阎敬铭的敦促下,为常平仓制订了十二条规定,并上报省府批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敬禀者,卑职前将朝邑县常平仓出易改麦为谷,总领总纳并买齐新谷各情禀明在案 。卑县仓弊前陈,其畧强梁者不为传领,洒派贫柔奸蠹者,胆敢分肥挟制官府,锥刀微末,害政实大,此不得不恳请变法,非尽为体恤民艰。此后可虑尤有数端,万一亏折责仓正弥补也。兴议买补后增累后日也,吏胥作奸,出入斗斛不公也,串通商贩绅士藉端渔利也,此必仰赖宪法,方免滋弊,谨拟章程十二条恭呈钧鉴。”制度规定:原每年一次换仓,改为十年一次。为解决粮食朽腐问题,将储麦改为不易霉烂的谷物。并对仓管人员的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由于官场腐败,这些制度规定形成虚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光绪年间,常平仓由于管理不善,仓内仅存粮四千石,光绪三年赈灾,仓内粮食散尽,尚未能拯救朝邑百姓。为解决朝邑老百姓的吃粮问题,朝邑继任县令黄尊鹗曾想填补常平仓,但“惟朝邑常平仓从前积弊过深,小民无知,一闻买补常平,诚恐覆蹈前辙,几同谈虎色变。若指明以差钱余款买还常平,万一愚民误会,因此抗纳差钱,更致贻误差务。” 因怕朝邑老百姓误解,所以未填补常平仓之粮。光绪三年晋陕大旱,朝邑县饿死数万人的情况,阎敬铭是非常清楚的,为此事他曾在家乡朝邑做过实际调查,他知道是由于官场腐败,导致粮仓管理混乱,而管理混乱又使粮仓没有发挥其惠民的功能,反而成为累民害民之仓。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防腐败、反腐败。但阎敬铭深知,清代官场的腐败已根深蒂固,而且已侵蚀到各个领域,他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建民仓,首先改变粮仓体制,脱离官府管理约束,由老百姓自已管理。其次,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朿仓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有效地发挥仓储功能,从而解决朝邑老百姓的吃粮问题。笔者认为,这就是阎敬铭倡修丰图义仓的主要原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何年何月开工建设,又何年何月竣工?而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又是谁?县志及相关资料均记载,丰图义仓是光绪八年开工建设,但没明确具体月份。阎敬铭在光绪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在致王力斋、杨丙山、高放初、霍菊如函中写到:“惠札敬承,一是仓窑工程无不赞,诸兄实心实力精勤备至,学者致用此见一端,拜服无地。各窑工午节前竣,此时计已全完矣。”证实丰图义仓于光绪十一年五月端午节前主体建成。笔者认为,按照大荔地区一般都在开春解冻后,大约农历三月前后开工基建的规律,那么丰图义仓最早开工时间,也应在光绪八年三月前后。如此计算,丰图义仓建设工期应为三年时间,而不是人们推测和媒体报导的四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究竟由谁具体负责修建?在《阎中堂致王力斋、杨丙山、高放初、霍菊如函》中写道“惠札敬承,一是仓窑工程无不赞,诸兄实心实力精勤备至,学者致用此见一端,拜服无地…。仓窑完竣,诸位尊兄之德普矣,大矣。”另在《阎中堂致丰图义仓兵差车马局函》中写道:“抚藩台函告吾邑情形当为求缓也,寨仓非三数年不可,若日后无须多人照料,则各有家事,以六位老兄中除在局二位不能确辞,四位中切求商留。”这句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丰图义仓兵差车马局成立于建仓之初,而且是个临时机构,丰图义仓完工后可能要撤掉。二是“丰图义仓兵差车马局”负责具体修建工作的有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信中提到的王力斋、杨丙山、高放初、霍菊如、口维周、口侣岡等人。笔者曾翻阅县志,尚未发现这六个人在政府部门任职,故可以肯定不是官方人员。而函中写道:“诸兄实心实力精勤备至,学者致用此见一端…”。故可认为,这六个人有可能是朝邑县的乡绅与知名学者。对于一个耗资三四万两银子的大工程,阎敬铭知道倡建容易做起来难。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除给陕西中丞写信说明常平官仓的弊端危害以及建义仓的必要性,以获得地方官府的支持外,为获得朝廷支持,阎敬铭利用适当时机,多次禀奏慈禧太后,最终获得慈禧太后的恩准,并拨付数千银两(具体数字不详),使丰图义仓得到了启动资金。为募集建仓资金,阎敬铭率先卖地捐银,给朝邑老百姓带了个好头。在选择仓址时,曾有人建议将仓建在朝邑县城内,认为仓成后可为朝邑县城增添一大景观。得知此消息后,阎敬铭立即写信于陕西中丞,谈了建在县城之弊端,要求将仓建在朝坂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图义仓主体工程完工后,在准备修建外城时,又有人建议将外城与县城连成一体。阎敬铭认为这样工程太大,用银太多,给朝邑老百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便于光绪十一年三月,给负责建仓的力斋、丙山、放初、菊如四人写信道:“接连县城工大费钜,诚如来示诸不易为,先就南寨修墉起土为壕,南北就地为垛可乎?南边须斩坡,北边须稍修。”并对修建墉城提出自已的具体想法:“为墉城亦不必过为高厚,稍薄卑于县城似较省事,万一有不测,县城有差,此寨即十分高厚亦不能守 ”及时制止了一些人费工费银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为了吸取常平官仓的教训,防止仓粮霉烂,丰图义仓主体工程刚建成,阎敬铭在信中便便对以上四人叮咛道:“今年冬以易麦为谷设法为要,窑过两夏应可干透,空仓平日皆令走风是正理。”因为谷子比麦好保存,建议将储麦换成储谷。考虑到仓建成后要买粮储备,须向老百姓筹款,恐老百姓有其它想法,敢于担当又体察民意的阎敬铭在信中写道:“以后吾邑差钱,仍以二百九十派收,不惟修工需钱,即积谷亦需钱,想吾邑父老不我斥也?”希望朝邑县老百姓理解他,不责怪他。粮仓建成,管理是最重要的。虽说丰图义仓属于义仓,管理人员当由民间人士承担,但这个人选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敬铭经过长期考察,认为负责粮仓建设的六个人,工作认真负责,廉洁自律,能担当此工作,便在工程刚竣工时,便给六人写信挽留:“力斋、丙山、放初、菊如、维周、侣岡仁兄阁下:仓廒竣工,诸位尊兄之德普矣大矣。诸端来示一一注明,梅翁回里,更望公商一切。诸兄皆有家务,不能常为仓事奔走,弟意求丙山兄,此后不论管差局若不管局,可议定来往薪水与否?仓事必求妥为照料,或添管差局二绅帮同办理,可不另加薪水。若大有更变之事,仍请六位到县会议,然此亦不常有也,此请台安。”信中意留丙山管理义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杨丙山应是第一任丰图义仓管理者。丰图义仓有无规章制度?《禀光绪六年》记载,光绪六年阎敬铭等,仿照苏州丰备义仓及陶文毅公义仓,为县城丰图义仓制订了章程,大寨子仓厫建成后,便沿用了此章程。后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阴历九月十八日制定了一个新章程。《丰图义仓新章》共二十二条,具体规定了丰图义仓的性质、机构设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资格任免、财务交接等等。从以上历史文献中,我们看到,阎敬铭为了建好和管理好丰图义仓,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漫长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经历了数百个奴隶、封建王朝,在数以万计的古代官吏中,虽然象阎敬铭这样一心为民的只是少数,但他们却主导着社会主流。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传递着中华优秀文化。他们的事迹代代流传,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至今仍为人们称颂。丰图义仓至今已经140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仍然使用的古粮仓,也可以说是我国仓储文化的代表,其建筑艺术及科学性至今让人称道。我想其中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搜集,笔者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对一些事情进行了浅析,有些可能是错误的,如有知情者诚望指正商榷。

(温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