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车,是华为牵手长安之后,再一次重申的重点。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到重整秩序的新时代,电动化、智能化的高渗透率背景下,不仅对于车企来说是一次突出重围的机会,对供应商更是一次挑战。

挑战就意味着机遇,对于紧握ICT核心技术的华为来说,如何成为产业内真正具有领航能力的供应商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需要华为ICT方面的技术支持,华为则需要企业利用好自身强大的整车设计、生产能力,双方如何深度结合非常关键。

乘用车市场中,有很多相互合作的模式。

比如说,丰田和爱信、电装的股权分配模式,是行业学习的典范,丰田控股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的股份,让其负责一部分板块的业务。

再比如说,长城汽车和毫末智行,后者是前者的相关分部,后在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独立出去,获得外部资本投资,率先、重点服务长城汽车,后为市场提供技术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合作,都是供应商服务车企。

新时代基础前提不变,造好一台车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升智能化、电动化的重要性,华为多次和车企联手,构建出来的其实是“顶级供应商”和企业相互共创造车的全新模式。

华为提出了智选车模式,也在做HUAWEI Inside,前者是点对点的深度合作模式,后者是点对点的赋能模式。

无论是AITO M7还是阿维塔12,都是点对点造车模式下的成功品,但远没有达到华为的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成立的华为车BU依然是亏损状态,也没有达到华为想要成为“电动化博世”的目标,所以华为需要搭建一个更优秀、更高的平台出来。

11月25日,华为和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备忘录中表示华为作为甲方,将会和乙方长安汽车,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

甲乙双方将会设定目标(合资)公司,业务为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座舱、AR-HUD、智能车运业务,长安以及其相关联方获得目标(合资)公司不超过40%的股份。

具体金额以及股权分配,后续商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选车模式也好、HUAWEI Inside也罢,都未进行合作、股权分配,但此次和长安合作是有股权、资金分配的,说明此次签署备忘录也是华为重要的一次尝试。

可以理解为华为将车BU独立出去,或者说“卖出去”,让车BU拥有更好的独立性,可以更加开源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任正非此前不止一次提过,站在巨人肩膀上远眺是件正确的事情,并且其不支持自主研发,利用现有优秀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再创造,能够让华为现有的技术得到更好的释放。

所以,HUAWEI Inside模式下配合度极高、研发能力强,同时可靠、稳定、生产能力优秀的长安,成为了华为重点合作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签署备忘录,可以理解为华为和长安共同合作,共创出一个类似于燃油车时代的爱信、大陆、博世,然后供应整个产业。

当然,长安的优先级更高一些。值得一提的是,深蓝可能是此次战略合作的最大赢家。

一方面,深蓝是长安的核心品牌,在未来长安和华为深度合作搭建更高供应平台之后,深蓝获得全新软硬件以及主流的技术优先级,会更高一些,另一方面,作为已经在20万以内市场获得成功的深蓝汽车,和用户链接能力更强一些,拿到这些技术之后,将会成为20万以内最具有科技感、价值感的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和华为合作的产品定价都相对较高,无论是智选车模式下的AITO M7、智界S7,还是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 阿维塔11 参数 图片 )、极狐,很难和工薪阶层产生强大的消费链接。

华为、长安的目的还是造福全行业、全产业,那么在20万以内市场中扎根,并且长安主导的深蓝,未来有可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中国的电动化发展模式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拼三电”升级为“考核智能”阶段,缺芯少电的时代已经过去,谁能够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获得成功,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从深蓝角度来看,长安制造已经得到华为“最强严选”验证,从全新合资公司角度来看,作为长安系的重点品牌,深蓝也必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中20万以内的电动化产品,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智能化时代,深蓝汽车极有可能在这一赛道中创造更高的智能化吸引力。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谁的“含华量”越多、定价越低、可靠性越高,谁就越可能在销量、品质、口碑上遥遥领先。此次签署备忘录,是华为推进“电动化博世”之梦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长安系电动化飞跃的跳板。

华为也好、长安也罢,想要筑梦的是基于全球市场、更高价值的电动化供应商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有大量顶级的科技技术,推动乘用车市场从传统向智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