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来什么:墨菲定律

上学的时候,越是不想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反而就越会被老师点名;考试的时候越是怕考到不会的内容,拿到卷子一看,偏偏都是自己没复习到的;出门的时候越是担心下雨反而越会碰上坏天气;出门办事需要带的东西越是提醒自己不要忘,结果第二天一翻包里还是没有... ...为什么总是我们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本来最初只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后来竟然演变成了:坏事总是会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原文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也就是说,只要有发生坏结局的可能性存在,我们就不能假设他不会发生。

那么,莫非定律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让我们再次回到上面提到的例子。上课的时候,老师要点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了,你并不想被老师点到,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我猜你可能会慢慢的把头低下,假装正在专心看书,避免和老师对视;或者“不小心”把笔碰掉了,弯下腰捡笔,假装自己很忙;又或者就表现的自己很正常,一点都不心虚,直接目视前方。你以为你的这些行为很隐蔽,以为能成功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殊不知在老师眼里,你就是那个“积极分子”——讲台上可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老师认为应该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于是很愉快的点了你的名字:“起来回答一下这道题吧!”

发现了没?当我们特别不希望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不想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我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避免这件事发生上,以及发生了我们会迎来怎样的结果,这就导致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做一些小动作来“隐藏”自己),结果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我们不能正常的自我发挥,反而影响了自己的状态(被老师发现),结果导致了发生了自己回避的事(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

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预言效应”,因为我们过度关注坏结果,反而导致了坏结果的发生。甚至有时候发生了之后,我们反而会在心里送了一口气:看,我就说吧,果然是这样。

总之,墨菲定律的原理展示了事物本质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性。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领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墨菲定律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积极做好预案。这样提前做好准备,就算真的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我们也能够主动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